资源网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96

【《朝花夕拾》读后感】

韩宏润

一个黑暗的时代,在文中透出,一个时代的飞跃,对比十分明显,令我惊叹又感慨万千。——题记

阅读《朝花夕拾》,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情景不禁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其中《父亲的病》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令我印象深刻。

《父亲的病》中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父亲重病时,鲁迅先生先后请了两位“名医”,可这两位“名医”并没有真才实学,只看重钱财,根本没有医者应有的仁心。并且为遮掩事实,故意开一些难找的药,是不折不扣的庸医。

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书先生,有问不答,只会上学生背不理解文章,并不会就体罚的教育制度令我十分讨厌。体现出的是儿童人性的压抑,好奇心的打击和,知识的陈旧腐朽。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被摧残,这是什么社会?

以上二篇文章都可以体现出旧社会各个角度都十分不合理,都运用的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与做法,使更多家庭受到重创。使像鲁迅儿时一样的儿童受苦受难。

而时光飞快,中国也在日新月异的飞快发展,与旧社会相比,医与养育已经截然不同,医生中不会再有庸医,学习中也不会有旧社会时期,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不禁让我感到幸福,在这背后也不可缺少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文学革命者。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发出了很多情感中,令我感受最深就是对封建教育与医的批判,时代的飞跃后,这已经不可能发生。我相信,这是鲁迅先生想看到的。

一个时间的飞跃,两个时代的对比,令我颇感幸福,与对旧社会人们的同情。

——后记

【《朝花夕拾》读后感】

作者:杜仪久

当我们翻开《朝花夕拾》,透过鲁迅先生生动的文字、炽热的感情,仿佛能够看到他创作时的神态;时而沉静,时而激昂,时而悲愤,时而忧伤。文中的人物也鲁迅先生的描写下栩栩如生,善恶分明,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老好人”——衍太太了。

衍太太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邻居。她可“好”了,无论闹出什么乱了,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孩子们冬天吃冰,她笑着记谁吃的冰多,比赛打旋子时怂恿着记数……鲁迅写她的“好”我看在眼里,但其实我知道,这是典型的鲁迅笔法——反讽手法。她挑逗孩子看不健康的画,还教唆小鲁迅去拿妈妈的钱,变卖自家的首饰,然后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地散布流言,当孩子们跌倒时,还用烧酒调了水粉涂在伤口上,其实,这样做只会“火上烧油”罢了……这难道还看不出衍太太的心术不正吗?

可鲁迅先生并没有狠批痛骂,反而写了好的“和蔼”,写孩子们“喜欢到她家去玩”,我佩服极了鲁迅先生,他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着实令我着迷恋,不动声色地讽刺了衍太太的伪善,表里不如一。读者虽没有看到笔墨间的半点脏字,却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她鄙视。先扬后抑,寓于褒的手法写出了衍太太是个多嘴多舌,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妇人。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便莫过于她了。

好人?坏人?鲁迅先生的笔触前不见古人,后者也难以追去,他笔锋的犀利,令我久久难忘,连那笔尖的韵味,也难以从心头抹去。

【《朝花夕拾》读后感】

作者:周涵

夜已深,大街小巷已沉睡,不识字的清风进入了我的房间,翻开了书桌上的那本《朝花夕拾》在翻到《父亲的病》那一篇时,风,止了。

《父亲的病》一文主要讲了父亲得了水肿,家人请来了两位城中的“名医”,吃下的药都不管用,最后,父亲活活病死了。

看完这片文章,我不禁怒火中烧;这是名医吗?开出的药是药吗?这两个家伙,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庸医吧!这两个人,无真才实学,开的这些东西是能治病的吗?去尖竹叶、生姜、芦根。这些说是药我还可以勉强相信。可是那些所谓的“败鼓皮丸”,点在舌上之丹,有这种药吗?而且于用“败鼓皮丸”还说得很道理“,说什么水肿也是鼓胀,用打破的鼓皮就可以克服,什么破道理!这么说,只是为了多赚点钱罢了!

这篇文章,让我看见了一个骗子横行的旧社会,庸医自称是“神医“,用巫术给人治病,到最后,庸医拿着一大袋开偏方赚来的钱走了,而患者的病情却没有丝毫好转,甚至丢了性命。为了掩盖庸医的身份,他们开一些要许多时间找或根本找不到的药材。而有真才实学者却没有机会在社会上立稳脚跟,大家只相信巫术,而不相信真正的科学。

好在现在没有这样的庸医了。时代变迁,当医生的都要读专门的大学,才可以成医,药用的也更科学了,很多都会让病情出现明显的变化,人们的认知观也变得科学,不再相信什么歪门邪道。还有一点,就是有中西医结合,利用科学仪器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科学用药,不再会出现什么庸医了。

希望让这些损人利己的庸医彻底从世界上消失吧。

记忆,在时间的长河里永存,当你年逾古稀之时,这些记忆便是你最宝贵的东西。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讲我出生时的故事:当你呱呱坠地时,奶奶便是最激动的人,一把从医生手里抢过,小心翼翼地掀开小被子,看着我安静的睡着,别提当时有多高兴了。是啊,长这么大,奶奶一直把我当作宝看待,生怕我受一点伤害。

刚入幼儿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心里早已产生了惧意。当老师要把我抱走时,内心的恐惧便爆发出来,嚎啕大哭,死死抱住奶奶的脖子不放,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这时奶奶笑笑,摸摸我的头,轻轻地在我头上亲了一下,内心的恐惧消除了一半,乖乖地松开了手,安安静静的坐在那,看着奶奶慈祥的笑容,好像着了魔一般,不哭了。每次上学时,我都想要跟奶奶上班,也就是奶奶一个慈祥的笑容,瞬间让我听话。

上了小学,奶奶和我由老家迁到了银川,由于学校距家很远,春天,奶奶便牵着我的小手一起去学校,我讲学校的事情,奶奶听着;夏天,奶奶骑车送我去学校,头顶炎炎烈日,还要骑那么远的路,哪一次下来不是汗流浃背;秋天,天气凉爽,奶奶便跟我一起坐公交车去学校尽管公交车上人很多,但是奶奶始终牵着我的小手;冬天,天气变得寒冷,天上还闪烁着几点明星,只见一老一小站在马路边上,招手打着车。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奶奶的眉头上添了几道皱纹,原来的小男孩也长高变胖了,可是始终没变的是奶奶对孙子一颗包容关爱的心。

现在上初中了,学校距家也近了,我步行去学校,可是奶奶还是不放心,每天站在阳台上目送我离开。每天回家写作业,奶奶都要坐在旁边看着我,写完了奶奶给我检查,尽管奶奶对英语一窍不通,但总会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给我拼出来。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原来稚嫩的小脸上多了几分青春的活力,回想一路有奶奶相伴的日子:原来,幸福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