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像个顽皮的姑娘,等不及乖巧的夏姑娘离去,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人间。
天气渐渐凉了。向日葵争先恐后地向大家鞠躬问好,好像在喊:“农民伯伯呀,我们成熟了,快点来把我们带回家吧!”五颜六色的野菊花把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好似给大地镶上了一圈花边。秋天的果实又香又甜,乡下的柿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灯笼,风一吹,它们摆来摆去,我生怕它们掉下来。街边的水果摊上出现了许多水果,香蕉、葡萄、苹果、梨,这些美味的水果真令人垂涎三尺。
秋天的“蝴蝶”又开始活跃起来,也许你会问:“秋天哪来的蝴蝶呀?”有!就是那落下来的叶子呀!它们在空中翻飞,不就像一只只蝴蝶吗?那些“蝴蝶”是五颜六色的,红的、黄的、绿的、半黄半绿的……这么多的树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块地毯。那一棵棵翠绿的树木看见五颜六色的叶子,就对秋姑娘说:“秋姑娘,请你帮我们也换一种颜色吧!”于是大树变成了黄色。
秋天,那些“演奏家们”登台表演了。在草丛里,在大树上,在墙角边,我们都能听到它们演奏的音乐。它们把那炎热的太阳唱的温和,把那闷热的天气唱的凉爽,把那翠绿的树叶唱的金黄。
秋天快要结束时,桂花给秋天的结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桂花盛开的乡间到处都弥漫着香气。闻着这味道让我想起了课文《桂花雨》,想起了“爸爸”说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秋风习习、枫林尽染、秋菊盛开、落叶萧萧、果实累累、秋虫啾鸣、秋风红叶、秋收大忙。啊!秋天,我一下想到这么多词语来赞美你,秋天,你怎么那么快就走了呢?
中国,一个文明古国,论起习俗,可谓“一地一样”花样繁多,单新年习俗,就五花八门。但亘古不变的是那份喜庆和热闹。
在 我的家乡,新年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二十九家家都准备好年货,门上贴好了“福”,有的人家还挂上了两盏大红灯笼。这天中午,照例要吃顿好饭,还要拜神 家。下午就该大扫除,门窗擦得亮亮的,屋顶扫的净净的,桌上摆满了瓜子和糖。小孩子们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们也已经在准 备新钞,用来装红包。年前这几天热闹的很。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饺子的,一般是肉馅的,吃完了饭就去看看春晚。因为初一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顶不住,把新衣服放在床头,早早就睡下了。别以为一睡就着,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么震天雷、窜天猴、笛音炮,声音此起彼伏,整整响一夜。
大 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睡眼朦胧的,一看见新衣服立马精神起来。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爸爸 妈妈拜。给家人拜晚年就该吃饺子了,正月初一不让动刀,不让说不吉利的话,还不能吃荤。不过白菜馅儿的饺子还可以凑合的。
吃 完饺子就要去给本家的亲戚们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给长辈磕头。女人就要轻松多了,鞠个躬说句吉利话,就完事了。爸爸领着弟弟去拜年,妈妈带着婶婶们去 拜年。我做为家中的长女也只能在家待着。爷爷奶奶也不闲着,在门口放好席子,铺好垫子,一拨一拨的人来拜年,贼热闹。我呢,更不闲着,我守在大门口,见有 人来,先给他们拜年,坐等红包拿来了。
渐 渐的东方泛起鱼肚白,天上还残留着花炮的烟雾,来的人也渐渐少了,大火都困了,来不及吃午饭,一个个倒头就睡,连小孩子也被赶回家睡觉。晚上又是一顿大 餐。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当家要去请新媳妇来吃饭,表示这个大家庭接受了她,而当院的老媳妇要做陪客,带着新媳妇认当院人。初二,媳妇们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 家拜年。过了这几天,年也算安静点了,等过了十五,吃完汤圆,年味也就渐渐淡去了。
新年那么热闹,那么让人留恋,不知多年以后这些习俗是否还能保留。但我想,不论怎么变,家人不变,一家的和乐不变,幸福就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