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的一生中有三本书缺一不可。确实,有字之书可以增加人的知识,无字之书可以拓宽人的视野,而最为重要的是心灵之书,它能为人指明方向,让他通向成功。
在当今时代中,大部分人都在有字之书的熏陶下成长。无论是要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是看中外作家笔下妙趣横生的小说,这都离不开有字之书,可以说有字之书是一个人人生的基础了。
而无字之书,在相比之下显得更为辽阔。它无处不在,它是自然,是宇宙,是这世界中的万物。俯视一花一草,仰望浩瀚星辰旨,是在读无字之书。可我却在此有所欠缺,一张课桌成为了我的世界的中心,却忽视了出去走走吸收天地的精华,阅读生命美景之书。
但即便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这般重要,若缺了心灵之书一切仍是妄然。这世界中的阴暗的人无一不是失去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心灵之书。就以周永康为例,还记得在60年代,他曾经不凡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这在当时是多么不容易的成就啊!饱读有字之书的他身居官场多年,看尽人间疾苦,历经风吹雨打,又怎会不懂那无字之书?可在这个物质世界里,他却丢了自己的心灵之书,徇私妄法、贪污受贿,他的罪行可谓馨竹难书。终究这只“大老虎”被拉下了马,走向了毁灭。
与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明朝的李时珍,本为太医院的他始终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经历27年寒暑易节,李时珍翻过了无数座山,请教了无数的人,他做到了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结合并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不畏艰险,终于完成了这本由他的心血构成的《本草纲目》,在此之后,他也未曾松懈,永不放弃,又用漫漫十年光阴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成功了,他的这本书也成为了医学界的重要资料,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所以,处在这个茫茫天地间的我必须要饱览有字之书,欣赏无字之书,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心灵之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相见已是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每每读到这里,月台、橘子、背影、青布马褂,来自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总让我的脑海中印下深深的两个字“长辈”。
厌烦、浮躁、不以为然,年少轻狂的我们不懂得长辈们的那本书。
不明白,也许是从未经历过那样的时代。物价飞涨的今天,你们仍会因一差价而走遍整个菜场,也会因免费的礼品而听信推销耽误了时间,仍会唠唠叨叨,抱怨年轻人的大手大脚。
因为你们说,在那个时代,生活艰苦,贫穷。而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记得在《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的一幕:贪官赵德汉生活清贪,出行食住相当的简陋,但当罪行揭露时触目惊心,当时的他顿时崩溃“我是农民的儿子,几代人都是农民过来的,饿怕了,穷怕了,这些钱我一分钱也没动过!没有!”
一元钱一本字典,几毛钱一袋零食,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你们熬过来了,苦过来,连蹬几小时单车上班,半夜加班,即使眼皮子打架也得硬撑着,一�h一个脚印。
今天的我们过的日子归功于你们,我们也许不是很明白,周旋于震耳欲聋的纺织厂里是什么滋味?每天起早摸黑的忙碌又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是我们渐渐懂得,是时候,重读长辈这部书了。
仔细品味,那些长辈们的良苦用心与温暖的呵护,陪伴着世态炎凉,生活的不容易,向前看,回头看,体味着生活的不正是长辈们说过的道理。
我们不论长大,向前走了有多远,都不会离开一个话题:成长着,领悟着。走一步,翻开长辈留下来的大书一页,这时会明白长辈们说的:“跟着你的内心走。”意味着选择一份责任,坚守一份信心。承担该承担的,拒绝该回避的,慎重选择面对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故事,情节,人物。
重读长辈这本书,其实我们自己也有一本空白的笔记。读懂了,写下自己的新的,传承下去。长辈们的经验,不会错。
我们,虽不会重走长辈们的旧路,可能不会踱步贫穷。但这一路走来,风雨交加,不会是什么好滋味。长辈们口中的“必经之路”,我想这条路应该历练着一个人对生活的笃定与赤诚,历练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坚定与坚韧。
谢谢你们,我将会把这本书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