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诗意的世界作文1000字

admin 初三作文 2023-09-21 73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正逐诗意的渐“入侵”我们的生活。从家中的扫地机器人,到围棋届“打败天下无敌手”的“AlphaGo”,人工智能以惊人的速度以及霸道的方式取代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存在使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被机器人“统治”,然而正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所说,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我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身处碎片化时代,我们的思维是否正与计算机同化?身处信息的海洋,我们的思考是否变得微不足道?在碎片化时代,我们很难利用好完整的一段时间,总会被外界干扰,因此短暂的碎片化时间似乎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利用它来读书、来学习——但往往都带着功利性的目的。这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如今的我们在任何事上几乎都带着功利性的“有色眼镜”去分析、评判。计算机会分析出最优解,而我们也习惯寻找最“利”解——对自己最有益、最有利,似乎社会上一切事物都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有利”和“无利”。这样浮躁的社会风屡见不鲜,人们也默认了这样的生存方式,并努力使自己符合大众潮流,排挤一切“异己”。萨特曾感叹过:“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我们应当做的,不是随波逐流,与现代社会同化,而应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判断。

古之学者治学以“务本”为基石,在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的同时,与纷繁的世俗有所“隔”,才能有所成就。他们退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限制绝断。比如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他们高呼“礼数岂为我辈所设”,正是摆脱了世俗价值观的限制,巍然独立于天地之间。在做学问上,我们应当学习苏轼所说的:“信于久屈之中,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发于持满之末”的精神。只有与物质世界有所“隔”,我们才能使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得到真正的提升。

在人人思维都正与计算机同化的今天,我们也变得如机器人一般冷漠无情。面对公共场合的受害者,我们熟视无睹;经济利益面前,亲人间反目成仇。这类新闻数不胜数,更有一些人在利益面前仿若计算机一般,精确计算着既得利益,忽视心中的抵触情感。《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们便是丧失情感的一类人。自小的“睡眠教育”使他们热爱自己的阶级,而统治者认为情感是破坏稳定的首要因素,便将人民设定成厌恶情感的状态。人们看似更加幸福,实则只是变成了一味咀嚼精英留下的残羹剩饭的婴儿。未来的我们,是否会变成如此?被利益表面的幸福所欺骗蒙蔽?失去感情意味着失去感受七情六欲的能力,失去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能力。我们不需要冷冰冰的计算机,我们需要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正因为有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我们的社会才能够飞速发展;正因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我们的世界才会在每一个领域都建树颇丰。因此,我们需要李白,需要他的潇洒自放;我们需要杜甫,需要他的沉郁顿挫;我们需要章太炎,需要他的狷介狂傲;我们需要陈寅恪,需要他的谦冲自牧。我们需要每一种情感,需要每一种艺术,因为我们的世界不仅是科技的世界,更应是诗意的世界。

当然,科技与诗意,本应是一组并列的词语,而不应站在彼此的对立面。孔子说过:“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是说明把握平衡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推崇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同样阐示了把握平衡的意义。“中庸”不是指“中间”,而是指达到最恰当的程度,达到一种最具合理性的平衡。如果我每个人都能达到自身的平衡,我们的世界定会日益美好。

王小波说:“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意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每一个人思想与情感的汇总。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思想与情感,每一个人便有了无穷的可能性,每一个人都充满成功的希望。在科技的世界中,我们应当保留自己诗意的世界,因为——“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我看见我们这一代中最杰出的大脑毁于疯狂。”半个世纪前,艾伦金斯堡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写下《嚎叫》诗集,掀起了垮掉一代的狂潮。今天呢?我们这一代人呢?成长在信息时代高度的繁华与虚空之间,沐浴着网络的爆炸和电子设备的辉煌,比起垮掉一派的“疯狂”,今天更让我默然的其实是在信息狂欢背后一种思想的空白——失语。

怎样是一种失语?随着自媒体和手机文化的兴起,难倒不正有越来越多的声音涌现?难倒这不是一场对话权的重新革命?有声音,但不意味着存在思考;有话语,但不意味着拥有交流。看加缪的《局外人》,默尔索的形象既是对当时文坛的一种离经叛道,又反映出了在战争动荡格局下一种缺少价值无动于衷的社会画面。默尔索在审判法庭上市失语的,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此刻的现状?人类就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从本质上来说,正是由于一种对人性的抛弃和所求无度,而丧失了作为人的最宝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所谓的失语,也都有针对此的反思,社会秩序不就是在一场场狂欢和暴乱后逐步构建的吗?二十世纪初《没有个性的人》尖锐地指出了德国人之所以轻易被纳粹鼓动,正是由于在军国主义的推进中丧失了作为个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一步步堕入虚无,成为了一代“没有个性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难道不都是狄更斯笔下饱受工业革命折磨而茫然不知所措的雾都孤儿吗。然而,之所以说援引了历史是一种逃避,正是因为社会秩序作为主体是在不断衍化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语”之后是直接关系到下一个社会秩序的建立。福柯些《规训与惩罚》时将人放进了驯良肉体的秩序网络,而今天的失语,我想又能放进庞大精密的信息网络中探讨,才不会沦为一种时代的逃避。

为什么不担心赋予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而反着眼于人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在讨论了人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后果——即失语之后,只有从环环相扣的信息之需网络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和人,两者所掌握权力的本质不同。

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的呼声,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崭新议题,但是,当被科学技术半推半就着前行,这张信息之需网络仍处于一篇混乱之中。波拿巴反对庞德的“只有一个世界”,试图找到一个更“细节的世界”,从当今的科技水平来看,这个在电磁波与灯光之间的“美丽新世界”已然被发现。在这个世界里,真实的边界得以模糊化,在科技一遍遍挑战人类本质诉求的同时,是什么,使得人成为人?

萨特在1946年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时称“人是人的未来”,我想对于此刻的中国,在一次次的对于过去和未来的资源的不断榨取中,失语不再是一代人的精神状态之结果,而更是一种虚无迷乱的状态,而在这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表现之后,是对人为何成为人的一次存在主义的有力诘问。

就拿当今中国的电影市场为例,我不想重复说些票房泡沫化、逐利拜金的套话,值得我玩味的是在于电影作为文化产物沉淀和娱乐倾向、资本涌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正像是当代中国处在一个巨大转型期的缩影了。而在此现象之后,一个庞大而没有个性的“计算机一代”,我们将何去何从呢?

我对时代并没有悲观倾向,反而认为在信息时代的“失语”算不上是一种对人的侵蚀,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变更的必然性,甚至更可以是新的一代对于存在主义诘问的崭新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开篇就称自己是一个病人,狄更斯在《伦敦夜行记》中更是细致入微地描画了当时的精神虚无主义的“干腐病”。正是在这些疯癫背后我们构筑了文明,也正是在一次次地失语之后,使人类又一次次地成为“人的未来”。

就像法国诗人兰波所说,即便这个时代有如此多的行尸走肉,也不能放弃希望。乘一醉舟,向明日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