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87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浓浓的硝烟味扑面而来:纷争不断的会议,烽火连天的战争,奋勇冲锋的战士,这些事物在我眼前依次浮现,放幻灯片一般。那茅屋砖墙内,毛泽东正动情地讲述着他年轻时的传奇,以及坚韧顽强的红军们在长征路上洒下的一滴滴血汗,汇成河,汇成海……我被震撼了,是谁如此详细地记录着这一切?是谁如此动情地记录着这一切?是他,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红旗下的他,值得我们铭记。

埃德加·斯诺,一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一个用生命探寻真相的记者,一个把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中国的战士。他用他的钢笔,他的镜头,无声地记录着中国的变迁,并控诉着一切黑暗。透过他的眼睛,我仿佛来到半世纪前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蒋介石的顽固执着,周恩来等人的爱国心切,在我眼前一一呈现。是斯诺,让我倾听到了这段在废墟下痛苦呻吟的历史,让我望见了可爱的中国红闪耀在东方一角,让我在心中埋下了将来能好好报效祖国的种子。透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太多,太多……

拨开重重浓雾,我看到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领导人——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他们怀揣着一份爱国的梦,不管出身多么卑微,而将一颗颗中国梦的种子,洒在每一个红军战士心里,洒在祖国大地上,也洒在今日我们的心中。他们那炽热柔软的心,融化着老百姓心中的苦与累。是什么让他们作为领导,却愿与同志同甘共苦?是什么让他们作为官员,却住着简陋瓦房,粗茶淡饭,从不抱怨?

而最让我为之动容的,还是斯诺笔下的长征。

漫漫长征路,哪一块土地,不浸染着战士们的鲜血?又有哪一块石砖,不镌刻着红军的忠魂?

我想到书中所写:“……红军战士们来到长江边……”那时的红军,无桥亦无船,前有天堑,后有敌军,在绝境重围中的战士们仍热血奋战,只为捍卫心中的理想!看到这里,我心潮澎湃。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正是因为有这些如红星般闪耀的战士们,才有中国今天的独立,才有中国今天的尊严,才有中国今天的辉煌!

当红军们来到泸定桥时,凶狠狡诈的敌人竟丧心病狂地将桥板给拆了。但“红军不怕远征难”,勇敢的红军选择了爬铁索,渡怒涛。下有无底悬崖,上有敌军轰炸,不时有战士们受伤或牺牲,在惊涛怒吼的河谷里安详永眠。无所畏惧的红军战士又一次克服了困难,成功过桥。这时,我的心中,也有一颗红星在冉冉升起。

在今天,我阅读着历史,敬佩着斯诺;而明天,我也要向我最敬爱的红军战士们致敬,我也要成为一颗最鲜艳的红星,骄傲地挂在祖国的天空,照亮祖国的未来!

放暑假啦!放暑假啦!同学们整理好书包,迈着轻快的脚步,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往校门口走去。

走着,走着,爸爸说:“下半年你们就要搬到新学校去了。”“啊?真的吗?”我惊讶地喊了出口。这可是我生活和学习了整整两年的校园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这就要离开了吗?这座生活了六百多天的校园,处处是熟悉的一花一草一木,我好想再看一眼我的周松校啊!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操场中间,前面是主席台,主席台中间立着高耸入云的旗杆,旗杆上挂着五星红旗,五星红旗迎风飞扬,仿佛在跟同学们挥手告别。每当星期一清晨,我们都站在脚下的操场上升国旗、唱国歌、行注目礼,在五星红旗下宣誓……国旗后面,山峦起伏,放眼望去,苍翠而高大的古木错落有致,碧绿长青,那是我们学校的天然氧吧�D�D万松山。

转过身去,那是我们校园的大门。每到接送日,那儿总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爸爸妈妈领着孩子们进进出出,热闹非凡。学校外面,摆着许许多多小摊,有卖麦芽糖的、卖九层糕的,卖棒棒糖的,对着同学们高声叫卖。

我的左面是宿舍楼,因为我们的校园小,所以它和食堂紧紧连在一起,同学们的生活方便极了。而我的宿舍在六楼,长长的两年时光,我们在宿舍有过无数有趣的、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往右面走去,是我们宏伟的教学楼。我望着那熟悉的大门,走了进去。一楼右手边是教务处,我可熟了!因为那儿是吴老师的办公室,我总是帮忙端数学作业本。顺着楼梯一路向上,到了四楼,大楼梯旁边就是我最最熟悉的地方——207班教室。教室里空荡荡的,所有同学都离开了,只有陈老师一个人在整理书柜。望着她的背影,我仿佛听见她上课时明亮又清脆的话语,仿佛看见那温暖又亲切的笑脸。“叮铃铃——叮铃铃——”广播里传出下课铃声,一幕幕熟悉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我们几个好朋友总在教室后面的空地上玩木头人、翻花绳,当然了也会比赛书法、讨论有趣的二十四点……多么难忘啊!

我走出教室,从小楼梯而下,来到风雨走廊。走廊墙上贴着一、二年级的书画展和作文展,这可都是我们的顶级作品。这条长长的走廊,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可以照出我们身上的缺点,让我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陈老师还说过,它代表了个人荣誉和班级荣誉,我们私底下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智慧长廊。”

操场上的人越来越少,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回家了,爸爸还在远处等我,我拖着沉重的脚步,默默说了声:再见了,我的校园。

随着稀稀疏疏的人流,走出校门,走进暑假,走向我的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