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目送读后感8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67

最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我所了解的龙应台是台湾最犀利的一支笔,她用最锋利的武器去抨击时弊,揭示黑暗,但这本书却不同,《目送》写尽了她作为女儿、姐妹、母亲与自己的妈妈、兄弟、儿子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变化,一次次的目送浸染着几多依依不舍。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他没有,一次也没有。”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伤感---儿子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妈妈的心,可是长大了的他却不了解妈妈。他已经长大了,开始不认同妈妈的观点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早已不是那个跟着妈妈到处跑的小华安了,他的眼睛由稚嫩变得成熟,但也恰恰是这双眼睛才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伴随着他,没有看到妈妈眼睛里的亮光一点点暗淡下来。

现在的我们何尝不像小华安一样,想要挣脱妈妈的束缚,觉得自己足够坚强,不再需要他们的呵护。总想跑得飞快,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面,还嫌弃他们,不耐烦地对着他们喊“快点呀”殊不知,小时候,我们总是跟在他们后面,我们是追的人,他们是被追的高大的背影,而现在,我们是被追的背影,他们是追的人。

写到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朱自清的《背影》,父亲本不想送孩子的,但最后还是不放心亲自来送了,孩子走之前,还想买橘子给孩子吃。微胖的父亲,蹒跚的脚步,看着这样的父亲的背影,怎不让人心酸呢?在熙攘的车站,父亲的背影很快就被人群淹没了,而儿子早已泪目--在动荡的年代,父与子何时才能再见。

合上书,绿色的封皮上有一幅画:是一个孩子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前方推着车。看着这幅画,我顿时百感交集,小时候我们谁没被父母这样用车驮过呢?那时坐在后座上,莫名心安。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也象春天的枝干逐渐长成,也快到驮他们的年纪了吧,可是想到这一点为什么悲欣交集呢。

正如龙应台在文章结尾所说:“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时光不停,我们终会长大,他们终会老去,然后,目送。

我的爸爸简单地说,他有些呆,就一个人蹲着在泥道旁边刷牙,拿着一只牙刷就能望着一个地方瞪上半天,也不知看着一些什么,用手在他眼前晃也很难让他回过神来。也许是被他传染了,晒太阳时,看着被阳光照射下明亮的一切,渐渐地忘了周身的事物。

忽然窗外的雨“哗哗”的下了起来,伴着轰鸣的雷声,几条闪电倏忽交织,“咚咚咚”,雨水砸向盆里像敲着鼓。一瞬间似是无声,四周忽的一片漆黑,人们仿佛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也在“咚咚”作响。

哦,停电了,妹妹们在一会儿的断片后猛地哭了起来。家人们都动身起来,拿出最后几根蜡烛,屋内终于不再是充满未知的恐惧了。

火苗在跳跃,为蜡烛上演最后一场节目,也是它的专场。烛光前,我写着最后的数学作业,我会在烛光舞蹈结束前完成作业,然后去美美的睡上一觉,肚子唱着“空城计”,但我没有理会。作业的“重量”显然不值得我去吃一顿饭,它死命的拉着我的时间。

许是老师坚信,作业越多成绩越好,反正像在是乘着逆行的滑翔伞往上飙。我觉得自己并非有什么时间谈一些天花乱坠之事。

不知不觉中,有个人在我一旁坐了下来,我没有理会,继续着手里的“工作”。一双筷子横空出现在我面前,筷子上挂着“金光闪闪”的面条儿,而筷尾上的是一只粗糙的,老茧遍布的手,可我却觉得这只大而有力的手含有世上极其美丽的力量。他紧紧地夹住滑滑的面条,不让它有机可趁掉在我的作业本上。

我嘴里享受着美味可口的面条,小手在作业本上轻轻落下最后几个字,句号结束了一切。我急急地收拾好作业,赤脚飞奔向床,逃命似的,将被子不露缝地扣住头。一滴水溜进了眼里,愣了一下,才发现是自己的眼泪滑下来了,枕头悄悄的去泡了澡,这一觉我睡得安稳,屋外雷声震天可我沉静如水,安然入眠……

那一刻,他像什么?像那阳光照射大地,那是无声的温暖,有声的回忆。拨开迷雾直射我心。如若可以,我要做那天上的太阳,包容着你,承载着你,你想去哪里我都带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