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蝶恋花读后感8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115

我选择晏殊的《蝶恋花》来写是因为这首词情绪深沉,表达含蓄,意境优雅。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首句用了“菊,“愁”,“苦”。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伤萧瑟的,是一首在悲秋寄离愁的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诗人也在文中有秋风秋雨让人多了一份感伤之说,忧郁情节相联系。

“泣”字用得甚是巧妙,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心情跟着诗人渐渐忧伤。兰花为何哭泣?是在与作者共同悲伤吗?还是他也难耐这凄凉之秋?读到了第一句,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了“感时花溅泪”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罗幕轻寒”,虽身处罗幕帐,但却丝丝寒意。

“明月不谙离愁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的虽有些含蓄,但人是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离情别绪的伤感。当圆月挂在树梢上,诗人却仅能独自悲伤思念家人。清冷的月光,将晏殊的思念离愁割出一道道碎影,心也已憔悴,梦也已飘渺。这又让我想起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昨夜西风凋碧树”如此萧败的景象更添作者的孤枕难眠的离恨之情。这不仅是灯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着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同样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在如此残败的景象下抒写心中无止境的离愁与思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读来如泣如诉,可是孤枕难眠满腔情感无处诉说的人在此情此景都是独怆然而涕下吧。望不尽的天涯路,剪不断的相思愁……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寄思念之情时发无法寄托的思念,则让人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明月吧,这时,又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让他千里寄相思可明月竟丝毫不懂离愁;把思念寄托给西风吧,看看他能否替我传送,可是它能载的动吗?作者一颗孤寂心情这一切都是因离愁而引起的如此千头万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

景的萧索,意的含蓄,人的孤独,作者又出人意料的在渺茫又惆怅的情景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感慨则更加增显了让人回味无穷的感受,所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晏殊的蝶恋花一直被后人传颂的动人之处所在。

自李唐来,世人皆誉牡丹为“花王”。“王”一字,乃庄重华美之意。牡丹者,浓郁如画而不媚,芳香四方而不厌。其独尊自我之律,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其倾城之姿足以统领群芳。

北宋周敦颐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此言不虚。牡丹雍容典雅、富贵祥和之姿乃代表举国之昌盛及美好愿景,誉我中原大好河山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今人常以“国花”称之。由此可见世人对牡丹之爱甚矣。

虽如此称牡丹之美,仍有人称其“单有华贵之态”。予谓不然。牡丹者,坚贞不苟也。相传武则天酒后醉言,令百花于隆冬季节盛然开启,诸花皆不敢违;惟牡丹抗旨未放,仍保其不苟不俯之品格。虽武则天贬之洛阳,而百姓仍甚爱其气节,至今极富盛名。

历代文人独爱牡丹,用以描绘国风之色。其花瓣姹紫嫣红,寄人以典雅华美之感。牡丹虽贵为“花王”,而其深得民心,常有品性德馨之花与其共赴画中,共赏风光大好。如月季与牡丹,人曰“富贵长春”;又似海棠与牡丹,人称“满堂富贵”。予虽小辈,常临摹文人雅士之作,赏牡丹国色,叹其美学之韵。

予对牡丹之爱乃精神与物质相合而产,愿此国花繁荣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