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那感觉真好。
当一个孩子的我,每天都是那么无忧无虑。每天一放学,便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在自己广阔的天空里逍遥。
当一个孩子的我,不用每天机械式地写作业,不用每天刻苦地埋头学习,不用跟在不丁点儿的弟弟妹妹后面照顾着,不用在大人们的聚餐中一本正经地发言,不用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朋友划清界线。当一个孩子,每天只想着一件重要的事�D�D玩。
当一个孩子的我,可以内心犹如白纸一样干净。无需有大人的心机,无需有少年的烦恼,无需有学者的博学,无需有体霸的速度与耐力。我可以没心没肺,我可以没脸没皮,我可以知之甚少,我可以慢慢吞吞,我只要拥有一颗透明心扉是就够了。大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学生们的紧张气氛、生活中的烦心事……这一切都在“孩子”这个词中烟消云散了。
当一个孩子的我,对未来的世界无知,所以想每一天去挑战�D�D试穿妈妈的高跟鞋;试系爸爸的高尚领带、穿黑色西服;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因为当你干完某些事情不会遭到严重的批评。不会如学生们罚写作业,不会如大人们一样被扣工资……有些时候,“探险”回来,瞧去一看,嗬!倘若一个泥娃子。这时家长会假模假式说你两句,有时甚至发出几声爽朗的笑声便可原谅。
当一个孩子的我,可以整天躺在金灿灿的、广阔的稻田里尽享世界之美。这这里既放松了心情,又赶走了烦恼,犹如火遇到了水一样全化为薄烟了。而现在处于青春年华的我哪里还能从排满生活中挤出一丝时间去放松啊!
当一个孩子,可真好啊!
汩余若将吾不及兮,恐年岁之吾不与。屈原《离骚》里的这句诗正是我想表达的。时间如流水我怕我追不上,岁月不等人令我心慌。是啊!岁月这股流水冲去了我们的幼稚,带走了很多往事。如今回首望去,再看那年·那时的我们,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曾经交朋友,坚固无摧的友谊就建立在放学路上一起分一块巧克力上,只要一人一点巧克力,我们的友谊就可以天长地久。单纯,直白,没有杂质。而现在,友谊似乎不再单纯,更多了几分复杂的东西,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总爱与自己心中的“偶像”在一起。但只要谁违背了友谊的守则,绝交就如滔滔洪水般,势不可挡。
曾经在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而无畏,即便是回答错了,仍会再下一次高高的举起手。可是现在,只是一句冷漠的“差不多”,敷衍了事。
曾经一年级的我们都是两两一桌,几乎桌桌都有一条“三八线”谁超过了“三八线”,就会背负上一个“大三八”的“罪名”。而现在,那条线已经成为历史的剪影,淡化在我们的记忆中。
曾经的我们,在学校遇到事就只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不想让别人知道。“别急,至少你还有我们。”而现在,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我的朋友们就会这样对我说。多么温暖的话语!
曾经的我们,闯了祸后会觉得孤立无援,没人愿意去帮你,朋友只是个称呼,危难关头,谁会把你从那个又黑又深的“洞里”拉出来呢?迎接你的,只有无尽的泪水。而现在,总有人帮你解围,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总有一帮患难与共的“铁哥们儿”,为你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曾经的我们,喜欢独来独往,干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一个人最好,从不喜欢结伴。而现在的我们,总爱围在一起,互帮互助更是成了一种习惯。
那年·那时的我们,那些好的坏的,是是与非非,终将会被时光淹没,被岁月覆盖,收录到一本叫做“回忆”的书中。如今的我站在落叶飘飞的秋风里,挥手向“那年那时的我们”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