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林童话》到《苔丝》,从当初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现在的常读常新。转眼间,书籍已经陪我从童年走向少年。
犹记当时读《一千零一夜》,为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沉浸其中,久久得无法自拔。当然,也对书中的故事深信不疑,也一度认为神灯是存在的。
大一些时,读杨红樱的《女生日记》,但对那时的我来说,书是很厚的,所以不可能一下读完。不过我的小毛病之一便是喜欢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妈妈当然是不允许“秉烛夜看”的,怎么办?聪明如我,想到了手电筒。于是,去找奶奶要了手电筒,窝在被窝里看到午夜,终于抱着书和手电筒沉沉睡去。结果,第二天精神全无,萎靡不振。从此吸取教训没再熬过夜。
上了五年级,学生之间开始流行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一时心血来潮,借几本回家读。看了一本叫《黑熊舞蹈家》的。看完全书后,感情彻底爆发,眼泪像决了堤的洪水止都止不住。在为书中的黑熊感到不值的同时,有深深的庆幸我是一个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
步入了初中,尝试着读一些有趣的诗词注解。于是知道了《世有桃花》的作者——安如意。同时,从“种桃道士何归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中,我认识了刘禹锡;从《长恨歌》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李白;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了解了李清照少女时的趣事。
岁月蹉跎,时间匆匆如流水,转眼间,我的豆蔻年华也将成为过去。蓦然回首,原来书籍陪伴我这么多个日日夜夜,在青春的岁月里轻嗅,书香依然清晰可辨。
草长莺飞、拂提杨柳的春天,除了美,还有绝美。
古诗里的春天,美在大景和小景交替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一枝红杏出墙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不管大景还是小景,都给我们描绘了独一无二的春色。但是“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小景,却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春天来了,黄四娘家的花开满了小路。把枝压得低下了头,每一朵都绽放出全部的花瓣,更何况,千朵,万朵……让春天的黄四娘家的小院,别具一格。春天,东风吹来,大景磅礴,小景婉约,它们为这个美好的季节,增添了一抹颜色。
再看柳树,刚刚冒出的小芽,是黄色和绿色的,颜色还没有匀,可还是那么美。红杏长过了墙头,作者在充满花香的小路上徘徊,久久不想离去。这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作者写出了春天的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用了远景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色彩并不像冬天那么单调。春天,是草木萌芽的季节,是多姿多彩的季节。春天,我们在这样的景色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古诗中的春天,美在动静交替。“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春天动态的美,是蛱蝶在花丛中跳着欢快的舞蹈。作者流连在花丛中有蝴蝶相伴,与蝴蝶嬉戏,并与蝴蝶跳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在空中飞来飞去,并时不时地啼叫一两声,那歌声是那么动听。“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看着小孩儿放学回来的早,就在草地上,趁着吹来的东风放着风筝,风筝放飞着童年的梦,放飞着理想与希望。“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春天的江南二月,草木萌生,黄莺飞舞,拂提杨柳,这一切都沉醉在烟雾般的春色里。这个春天将更加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古诗中的春天,美在无限的遐想之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春天,四月的桃花开的旺盛。一朵一朵都在竞相开放,而山上的桃花才开,可能是因为海拔高、温度低的缘故吧。“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在今年依旧盛开了。可心里的那个女子的面貌,却已被我遗忘?但依稀记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明,下了雨,远在天边的家人可能在思念亲人,思念遥远的故乡,思念孩子……
古诗是中国的国粹,在家里看看窗外的景色,不如手里捧起一本《古诗词》。在古诗里,可以看到似雪的杨花榆荚,纷纷而下的桃花,满山如火的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