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0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91

这样一个人,在人类尚未发明电报机之前,他笔下的人物就开始通过发电报彼此传递信息;在潜水艇的设想刚刚萌芽之时,他笔下的人物已搭乘潜水艇在海底遨游。这个人就是世界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当他们到了怪物的脊背上,才发现这怪物并非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中大量的氯化钠分解出来的钠发电。尼摩船长邀请他们开启了一段海底漫游。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进入地中海、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潜艇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海底两万里》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故事。在这部小说中,凡尔纳将悬念和科幻充分地融合,使其成为一部现代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书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鹦鹉螺号”,对于它的构造与动力、能量补给,别说当时是空前的,就连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无法造出像“鹦鹉螺号”那样的潜水艇。难怪有一位文学评论家说:“人类在20世纪所做的所有努力,只不过是在把凡尔纳的预想变成现实而已。”

在《海底两万里》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尼摩船长。在所有的角色当中,数他的身份最神秘,甚至连他是哪国的人都不为我们所知。尼摩(Nemo)一词是拉丁语,意思是“没有此人”、“子虚乌有”、“不存在的人”。据说,作者凡尔纳在一开始在构思这个人物时,想把他塑造成反对俄国农奴制度的波兰人。但考虑到书在俄国的销路,凡尔纳最终更改了方案,并为尼摩船长设想了数十种国籍和生平,但最后都取消了。最终,凡尔纳决定隐去人物的国籍和身份。就这样,双臂抱胸、眺望大海的尼摩船长诞生了。

虽然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出场的人物,但他无疑是全书的灵魂人物。他带领阿龙纳斯教授一行漫游海底时,面对困难重重,他执着探索、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他沉着冷静地利用在铁栏杆上通电击退了土著人的进攻;他以无比的勇敢与鲨鱼展开搏斗,救出采珠人并赠与珍珠;他亲自指挥,使潜水艇顺利穿过苏伊士地峡;当章鱼缠住螺旋桨,人和章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时,他挺身而出救下了死亡边缘的内德·兰德;当潜艇四周被南极厚厚的冰墙包围时,他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轮班开凿冰墙,喷射开水阻止新的结冰;为了救助曾与他一样有痛苦生活的人们,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尼摩船长的两次落泪了。第一次,“意外”中哈瓦的死使尼摩船长掉下了眼泪;第二次,在与章鱼搏斗时,他的一个同伴被章鱼卷走,他“泪珠随着水珠滚落了下来”。这两次落泪让我意识到,尼摩船长不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反对压迫的“复仇天使”,他同样具有人情味,同样珍爱与自己出生入死的伙伴们。这使尼摩船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使我更加由衷地敬佩他。

合上书,我的心仍停留在神秘的海底。在这场奇幻的旅行中,我时而被推向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时而被带进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和细致入微的刻画交替出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丰富的海洋学与工程学知识,还有尼摩船长那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我相信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精神,也一定鼓舞着习爷爷,使他在奋斗道路上坚持自己的信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并继续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努力着。

这种精神不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吗?道路的坎坷和生活的暗礁有时不可避免,我们唯有用艰辛的汗水和坚强的信念去面对,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我暗暗地下了决心: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自强不息,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中国梦而奋斗!

秋天的清晨,我打开门窗,一股浓郁的稻香钻入鼻腔,唤醒了睡眼惺忪的我。

那天回老家,正值稻收时节,收割机穿行在稻田间,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坐在车里的我,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不去理会那阵阵“轰隆隆”。

车停到老家门口,爷爷奶奶早已等候多时。满院的地上都铺满了金黄的稻子,只留了中间一条窄窄的小道供我们行走。一起跨过门槛,微风拂过,伴着阵阵稻香。

在稻香中穿行,我径直来到我的卧房。我的卧房在最右端,一开窗,便可清晰地见到院中的一草一木,嗅到每丝每缕的清香。

但我不喜欢。

我整日里都关门闭窗,拉上窗帘,我不希望有乡野的风透进我的房间,我坐在床上,盖上被子,玩着平板,一整天,就在这虚拟的世界里过去了。

妈妈非要让我开门出去遛遛弯儿。

刚到院子里,就看到奶奶在翻稻子,看她拿着木耙,翻过来,翻过去,那稻谷似乎成了一片片翻涌的金色海浪。我也来了兴趣,从窗边,拿过另一个木耙,学着奶奶的样子,慢慢地翻着稻子。

那稻香伴随着木耙的翻动声,在空气中氤氲开来,唤醒了我心底最原始的劳动的快乐。

于是,后来的每天早上,我便都和奶奶一起,去收拾这些稻谷,下午在田野里遛几圈,看看那平坦的稻田,闻闻那淳朴的稻香,我那躁动的心,便渐渐平静了下来。

在城市呆久了的我,早已习惯了城市千篇一律的快节奏生活,乡下这种悠闲自在的环境,让我真正的放松下来,每天早晨,嗅到第一缕稻香,每天下午,看到一大片稻田,每天傍晚聊一些家常……这种慢生活,唤醒了我内心最初的快乐。

此时此刻,我终于理解了陶渊明为何享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让生活慢一点,享受也就多一点。

夜晚,我在满屋的清新的稻香中,沉入了黑甜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