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吾家吾城作文800字

admin 初三作文 2023-09-21 57

我的家乡是一个坐落在小山沟里的县城,县城不大,而且甚至有点落后,但每当那个小县城在脑海里浮现时,我总会不自觉的流露出一抹温情——思乡与怀念。

太阳还没有露面,一缕灯光便从房子附近的工地的塔吊上亮起,不自然的亮白的人造灯光像是一把利刃,劈开了无尽的黑暗,其他各个地方的施工队像是受了什么暗号似的也纷纷开工。就这样,麻雀儿的翠啼声与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交杂在一起,小县城里的一天便就这样开始了。

清风微抚,带着许些凉爽的使人清醒的气息,也正是这样小小的县城中晨跑的人却并不少,暮色还没有完全褪去,黎明也没有完全到来,远处黑暗与光明相接攘,甚有一种奇幻莫名之美感,麻雀儿的清脆的鸣叫声在微弱的光明中若隐若现,晨跑的人们总是在自己的心里规划好了路线,规划好了时间,不过尽管有着不同的路线与不同的晨跑时间,但他们总是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早餐店,跑得累了或是饿了,就脚步一拐然后朝着路边的热闹的早餐店跑去,店家也是对这些老顾客们挺熟悉的,不待客人吩咐,店家就吆喝道:“嘿,您的包子配的粉汤……您的油条配的豆浆……得了——”他都一一记在了心里,就等上菜吧!

渐渐地,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工地上的白亮的灯光在阳光下灰溜溜地熄灭,早餐店度过了生意最好的时间段也就在太阳温暖的注视下关门为着其他的店家们让开了位置,一早上都忙于捕食的麻雀儿也凑着热闹,在午时太阳的凝视下没有了精神,还有那工地上的机器们的吼叫声也一个接着一个在烈日下停了下来。

是的,小县城中最繁华最热闹的时段开始了,而其中最热闹的地方便是牛肉面馆了,乳白色的牛肉汤,筋道的面条,薄而宽的牛肉片,几片雪白的萝卜儿,再加上红艳艳的辣椒与青色的葱花,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就做好了。穿着校服的学生,穿着工作服的工人,穿着西装的白领,在这儿却是没有了三六九等之分,都是埋着头“刺溜——刺溜——”的享受着味觉的“盛宴”,再加上几颗糖蒜,几碟小菜,更是别有一般风味。鼻尖的汗珠,味蕾的颤动,这些种种便奠定了兰州牛肉面在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中午的热闹便在牛肉面的香味中缓缓渡过。下午的时光总是惬意的,太阳已不那样的强烈,而午后也是慢慢吹起了小风。年纪大一点的爷爷奶奶们便是在这个时间活动了,一把摇椅,一盏清茶,一盘点心,再加上那嘴中哼着的榆中老歌,更是平添几分悠闲。

摇椅轻轻摇摆晃动,在一前一后中不觉地路边的灯就亮了起来,复古的路灯像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却依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履行着照亮世间的义务。

在路灯下,伴着工地机器的轰鸣声,学生回家的影子清晰可见,春夏秋冬,不曾消逝。

夜晚再一次变得安静,明日依旧会到来。

雨水刚过,天气愈发暖和起来,我便带着沉睡了一个冬天的风筝上路了。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奔跑起来,随着风筝冉冉升起,我的思绪也飘向远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风筝,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关于风筝的起源有着很多的说法,但是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风筝,不过为木质。风筝长期以来用于军事目的,承担着侦查、通讯甚至求救的作用。梁武帝时期,侯景作乱,武帝被困于梁都。太子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风筝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最终都城被攻破。古时风筝曾系君王之生命、国家之安危,想起来真是令人惊讶。

唐宋时期,风筝渐渐从军事用途转变为娱乐工具,并且随着造纸术的发展,纸糊的风筝逐渐增多。“夜静弦声响碧空”说明唐代的风筝带弦,放飞后可以鸣发悦耳的声响。“竹马踉跄冲浪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是陆游笔下纸鸢飘飞的动情描绘,尽显闲适童趣的文字印证了放纸鸢是宋代孩童的重要游戏项目。

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清明时节,郊外踏青放纸鸢已是一种普遍的风尚。

风筝有时也承载着某些遗憾,鲁迅的《风筝》讲述了一段凡常往事。少时发现弟弟偷偷制风筝,狠狠将其破坏,以为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他践踏了风筝是为弟弟好。结果多年后竟意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自己当年是在伤害弟弟宝贵的童趣和童心。更可悲的是,这种践踏的悲哀随着被践踏者的遗忘,而代代延续着……

今天,在晴日郎朗的早春二月,放飞手中的风筝。广漠的天空,樱花如烟如云,空气微凉而清新,那些追风筝的孩子们欢叫着奔跑着……仰望风筝在空中飞舞,在奔跑和牵引中感受那份单纯的快乐,我亦如孩童一般。

风筝,它连接着千百种人的回忆,却更多的带给人春天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