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明月一窗竹,一缕月光一缕情。一丝清风一丝凉,一片真情一片心。天高云淡月芬芳,深情厚意花飘香。秋色迷人秋水淌,秋景美丽秋意长。人间中秋庆团圆,遍地流霜涌财源。花好月圆人长久,合家幸福乐悠悠。
——题记
又逢中秋佳节,仰望一轮皓月,似水绵长的月光也是思乡的游子。躲在云后独自斟酌着故乡的影子,依稀辨识的亲友的轮廓,眺望家的方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不胜愁,七度念中秋。”日子一天挨着一天过去,光阴一寸一寸的流逝,这皎洁的明月在天上挂了几千年,望尽了多少段悲欢离愁,和多少古往思乡的游子无语凝噎。她被文人骚客在诗赋��下了浓重的笔墨。或是欣喜,或是哀愁,这些情感从字里行间里溢出,大概任谁都能嗅到其中的寂寥味道。
又是一年中秋夜,千事万事逊赏月,若是有比赏月更重要的是,那便是团圆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华灯初上,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轻声浅语,其乐融融。中秋的花样越多,月饼的款式越繁。阖家欢乐的托词似乎已成惯性,我们平静的接受享受着美好的一切。秋风的潇飒寒凉被团圆捂得热乎,把酒言欢,花前月下,品尝着繁复的月饼,谈论着收获的话题。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花生玉米都熟了,苹果、鸭梨等水果也都上了市。
今夜是中秋,是团圆,是合家欢乐的佳节。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是世间常在的,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的重逢,或许分离不会有再次的相见,或许大家成了一生一期,一期一会,这次的团圆将会是永别。因此我们才要更加珍惜来自不易的相聚团圆。心有明月,团圆升……
陈平与张良
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己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张良自我评价:多阴谋,积阴祸。陈平与张良同身为刘邦的谋臣,却都评价自己“多阴谋,积阴祸”。那么,他们俩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张良的志向是灭秦复国,后来复国的愿望泡汤了,但处处都体现他是一个重情义的人,无论是对故国的思念,还是对刘邦的情义。陈平反复易主,则是纯粹出于追逐前程的考虑。
谋略方面,总的来说。张良长于“略”,陈平长于“谋”,略是智慧,谋是聪明机智。张良长于对敌我双方利害关系的分析。往往能洞悉敌人的漏洞,把握时机。他的谋略体特点是凌厉狠辣,同时具备大致命性带有不可逆转的侵略性。陈平则能揣摩别人的心思,他的谋略往往体现在洞察人心之上,特点是刁钻阴毒,但又带着明显的反复性,其实他的计谋很容易被同样的对手看穿识破,比如他遇到张良,那就束手无策,这也是他的才能局限性。谋略的层次上,张良更高一筹,在于张良的智慧和眼界更高。陈平,在朝廷中过得如鱼得水,历经三朝天子,不能说他不智慧。这一点张良是做不到的,但纯粹出于才能却比张良差了不少。另外一点就是,陈平的阴谋太损了,真是阴谋,阴的都不敢说出来。比如,夜出两千女子,可知这同样是他才能的局限性。
但是在谋臣中我最喜欢张良和陈平,张良多用阳谋,又用正兵相交,而陈平善用阴谋,以奇兵相合。俩人各有所长,并不存在谁的能力比较低的问题。刘邦会用人,所以能让他们各施所长,不过张良的却比陈平更具有战略眼光,所以能定长策,在关键时刻能给刘邦以信心,让他坚持战略不动摇。陈平则是无比灵活之人,刘邦在世时,他跟着白马刑盟,刘邦一去世,他又钻到吕后的阵型里去懂得适者生存保存实力,于乱世而全身进退,高人也!而且《史记》里面不下三次提到他是大帅哥,一不小心就成了又帅又酷又聪明绝顶的Superman。
一直以来,张良的评价都要比陈平高,这也和两个人的性格人品有着一定的关系,张良就像圣人一样高高在上不可企及,他在西汉成立之后的急流勇退,也使得它成为古代文人的偶像。而陈平相对的更加现实一点,他一直生活在官场之中,在混乱的西汉初期的官场之中,在混乱的西汉初期的官场之中,一直坚持到自己去世,可以说是一个顶尖的政治家,张良和陈平有着小小的差别,除了人物性格上,两人的身份也有所不同,虽然一般都把他们当成谋臣,但实际上来说,张良才算是真正正统的谋臣,只管出谋划策,具体的执行就跟他无关了,而陈平不同,他从一件事的策划到执行,全部都是一手包揽的,也是因此,张良在日后可以告病不上朝,因为他只是一个谋臣,打天下能行,但是治理天下就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了。而且张良的长处在于长远的谋略,而陈平则是单件事情的计谋,而一般来说,战略上的总是要比技术上的来的,更加高端大气一点。纵观两人一生,可以看出张良行的是堂皇正道,而陈平行的则是诡道,虽然如果没有陈平,刘邦可能会少打胜仗,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没有张良,刘邦根本就不能从一介村夫变成天下的诸候直至后面一统天下。从这一点上来看,张良对于刘邦产生的是本质上的变化,而陈平只是添砖加瓦。
所谓预成大器必先自全。二人均深蕴此道。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殊途同归全身而退。至于谋略,则不相上下耳,区别只在伯仲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