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在我上学期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才发现它的价值,怪不得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呢。《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里面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家,有庸主汉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宽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非常深的印象。但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首先先说关羽吧。这个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非常忠于故主,应战败降敌而约好一旦知道故主消息,便不论千里万里也要投。但我认为虽然降了敌人,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能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里描写关羽的方法也极其简单如:“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加上“赤兔马”,有读过一部分《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已经变得天下无敌了。关羽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啊!
最后说曹操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她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它是并非英雄,说得让刘备都不敢听了,但是他并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己早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这是周瑜永远也学不到的。曹操其实还是个实干家呢,他曾经行刺过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但总的来说,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后,让我们都大开眼界了,以上几个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这本书不愧为名著啊!值得你们去一读啊!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象,心不动,则万物皆不动;心不变,则万物皆不变。的确,在尘埃起伏的凡世中,我们需有一颗静如止水的心。
烟尘能一时迷了人的眼,却乱不了一颗平静的心。静心的人,能淡然世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坦然处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哀之而不加沮;能浩然天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但也只是影响而已,并不是本质上的改变。关键,还是在内心坚守的那份平静与淡然。
静心,如流水,洗去俗世的尘埃。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各不同。而带来或俗或雅,或闹或静的各式之感,皆取决于心境。失意时,莫道人生不如意,静心而思,便知那是生活的考验;挫败时,莫言命运太坎坷,静心而感,便悟那是生命的财富;迷茫时,莫怨苍天爱弄人,静心而观,便叹那是宿命的抉择。当黑暗的官场以五斗米向他遥遥招手,他淡然转身,五柳阴里“带月荷锄归”,长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跨越千年的光阴,我们依然在陶潜笔下的桃花源里如痴如醉。如果没有一颗平静宁和的心,陶潜梦里的桃花源岂能不染纤尘?心静一点儿,笑多一点儿,走了很远,蓦然回首,你会发现,曾让自己静退维谷的泥潭,不过几粒微尘。
静心,如和风,抚平躁动的脉搏。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下云卷云舒”是一种心境,但这种心境,恰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求而不得的。也许那样的心境,便是范仲淹笔下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者是仓央嘉措摇动所有的经筒时,指尖触到的温度;亦或是林徽因在纸上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浅浅笔迹……跳动的脉搏,敲击出生命的喜怒哀乐,但切莫让浮躁俗华,惊醒了这曲清浅的歌谣。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生在世,总有所求。而得到所求,大多数人皆是自得自满,觉得自己所得足以让世人羡慕。这便是俗世里的庸人,安于现状又不满于现状,想去远方却永远到不了远方。
静心,如飘雪,还原生命最初的皎洁。
执笔,在某个初秋的清晨,画下第一片秋叶飘零的弧度;闭眼,在某个清幽的花园,感受阳光亲吻脸颊的温度。愿做一个孩子,离俗世的烦忧,远一些,再远一些。愿做一个孩子,离自然的花语,近一些,再近一些。喜欢飘雪漫天,它用纯白的底色,将世间一切污浊泯灭。希望也有那么一场雪,能落在我的心间,还原生命最初的皎洁。
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万象由心生,心静了,是否就能拨开遮眼的烟云,回望生命最初的皎洁?愿你,静心入世,清淡出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