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面向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泰山作文800字

admin 初二作文 2023-09-21 72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泰山带给我的究竟是什么?快乐?文化?或者是自然?在我看来,应该是偏向后两者的结合吧。

很多的中外名人都有来过泰山,但却鲜有的是来细细研磨那些似懂非懂的石刻与玄乎其玄的古老文化,更多的则是来追寻在许多地方早已经无迹可寻的自然。

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曾有十二位皇帝亲临泰山举办封禅大典。从表面上,他们似乎是为了一国的风调雨顺来祈祷祭祀东岳大帝,可在我看来应该是祭祀代表着位于皇帝之上的自然,即所谓的“皇天后土”。

从古至今,无人不向往自然。

与季节同步的树叶在石青板路的两旁簌簌作响,一缕缕柔和、明亮而亘古的阳光似精灵般,在树尖跳跃,又似一层层薄薄的纱,给清新自然的空气披上一件件耀眼夺目的彩衣,还如同一条条光柱,撑起这片绿意盎然的天空。远处,一处处若有如无的鸟鸣缓缓传来……我渐渐不再说话,心中多了一丝明悟,不愿打扰这片刻的宁静。我从来没有在层层钢铁与鲜艳浓郁现代时尚文化所筑成的城市中看到过,以至于我忘记了这里是泰山,一处矗立在东方脚下的巨人,同样,在痴迷中也忘记了拍照。而这,我并没有后悔过,相片再神奇也记录不下心中的坦然与对自然的感谢。

继续缓缓迈着步伐前进。更多的绿草,白泉,�木,青石以及明黄树木如同一幅古代山水画,渐渐浮现,走近自然的意境在不经意间更加浓厚了。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坡度也不知不觉的增加,身子也如同满弓一样弯曲,和泰山的距离更近了。细细数着每一级台阶,也一级一级移步换景。忽然,一块不起眼的碎石板块将我绊了一下,我不禁将目光转移到其上:不平整的裂缝中透不过阳光,略显阴暗的缝隙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埋在其下的花岗岩,纹路,似乎在淡化,越发不清晰,但其坚硬锋利的质地,似乎将空气都震慑开来。我不禁在脑海里闪现出“皮之不存,将焉附焉?”的感慨,这似乎就是各代帝王们久久寻找的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从自然中剥取精华,加以整合,不就是现在所谓的文明么?在山间,水间,林间都隐含着这一纹路,即使是在文化的脉络中,也有自然的影子。无自然何来文明?这才是深究的问题啊。

泰山,他只是一位经历了沧桑的老人,他深深的知道,纯粹自然与文明延伸的辩证关系。而我无权评论他的决定……

牵手,有时只是手与手的碰触,却不自觉地拉近了心的距离。与大师牵手,让我走进纸页间的美好,提升了心灵的高度。

青莲狂放

谪仙人的狂放不羁可是出了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仿佛看见李白微醺的面庞上带着傲气,丝毫不为权贵屈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似乎看见李白那不可一世的狂傲。但,这样的他,是如此自信,如此真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今天,又有谁有勇气与之应和?

牵起太白之手,我感受到了无尽的热情与自信。他一生的光与热,大概均是从手下一支笔倾泻而出的吧?

子美忧思

一位白头老翁在瑟瑟秋天倚仗叹息,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他就是少陵野老——杜甫。杜甫一生也谓坎坷,身世如雨中浮萍,不知下一秒将漂向何处。但他仍有一颗雄心,要以笔来书写世间奸恶之景,让正义之士敢于奋起,虽九死犹未悔。这种忧国忧民的胸襟,敢问谁能与之相较?

挽起杜工部的手,我感受到了那布满老茧的坚硬,却挡不住一颗胸怀天下的心。

屈子高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将他的满腔热血播撒在政治舞台与文坛上。可无奈世道昏暗,世态炎凉。但他,仍可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莲花般高洁傲岸,以一双明眼观世界,如此可贵!可他终是跃下汨罗江,去追寻他的诗魂,他精神的自由。他为国而死,其精神将永垂不朽。

执起屈大夫的手,我感受到渗入心底的温暖,那是心灵的跃动,教会我不随波逐流。

回头看,那三个高大伟岸的身影渐行渐远,手心的触感余温犹在。与大师牵手,我不禁折服于他们的人格魅力之下。悄悄地,手心的温度蔓延至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