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终于到了,此时的我归心似箭,真想一步就回到家。临放学老师给我们留了一项作业——为爸爸妈妈做一次饭。听了以后,我暗暗的窃喜,这个作业真简单。
回到家后,我自己在房间里苦思冥想,做什么饭呢?复杂的我肯定做不了,那就做一道最简单的菜——西红柿拌白糖。
说干就干,我马上准备食材。拿出两个西红柿和一袋儿糖,接着把两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放在水里洗干净,然后把西红柿放到开水盆里,等了一会儿再拿出来,我就看到西红柿上面有许许多多的小裂缝,我就顺着小裂缝把西红柿的皮剥了下来。
该切西红柿了,可我从来都没有切过东西,我就去找我姥爷给我做示范,只见姥爷右手拿着刀,左手按着一个西红柿,先把西红柿从中间切成两半,然后把其中的一半儿西红柿切成月牙,我见姥爷轻轻松松的就把西红柿给切好了。我也学着姥爷的样子,先把西红柿放在案板上用左手按住,右手拿刀,可是刀却不听我的使唤,西红柿像鱼一样滑,好不容易把刀压进去了,却切不下去,我没办法只好把左手按到刀背儿上,一使劲儿,总算把西红柿切成几瓣儿了。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不一会儿我就切好了西红柿。最后我把西红柿放在盘子里,然后再放上些糖,我小心翼翼的尝了一口,感觉很好吃,酸酸甜甜的。
爸爸妈妈回家后,看到我做的菜,非常的欣慰地说我长大了,知道为爸爸妈妈做饭了。我不好意思的承受着他们的夸奖,然后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了晚餐。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人要不断去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这样才有意义。
今天下午,我们九(3)班迎来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听说执教的骆志成老师是河南名师,他要为我们讲述“唐宋八大家”一课,展示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个文学巨匠。
我们每个人像沙丘上的鸵鸟伸长脖子——翘首期盼,怀着激动的心情步入教室。当清脆的上课铃响后,骆老师面带微笑,他疾步走上讲台,一声洪亮的“上课”,师生互相问好后,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似乎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心有灵犀,如沐春风。
骆老师的课堂语言生动而又朴实,时而旁白时而图文并茂,风趣而又幽默,似无形,幻有形,似现实,如梦境。这一节课我收获了很多文学知识,了解了八大名家的生平和逸闻趣事。
骆老师首先教我们如何巧记“唐宋八大家”,他让我们闭着眼听着他的指挥开始想象,开发左脑,图片记忆,“唐代文坛领袖韩愈,头上是一棵柳树的柳枝(柳宗元),在石头上坐着(王安石),天上一个太阳(欧阳修),一座拱背桥(曾巩),桥上走来父子三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整个画面栩栩如生,我仿佛穿越回到了唐宋王朝,看到了当时的情景,他们一个个迈着方步,吟诵着唐诗宋词向我走来,一下子就记住了他们的形象。
骆老师像一个导演引导着,我们积极地参与着。从唐代的文坛领袖韩愈,到他与邓州“三贤”的关系;从邓州“三贤”到花洲书院;从遭受贬谪的柳宗元到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从“三苏”故事到王安石变法;从曾巩的文学到他的书法作品拍卖2。06亿人民币;这些历史画面用一幅幅图画展示非常真实,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文学故事在我们面前上演,画面具有质感,生动而又形象。这些名人轶事,文学家、政治家的经历,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引起我们的思考。特别是骆老师讲课时,激情澎湃,风趣幽默,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在以往的课堂上,似乎没有这种奇妙的感受,我非常喜欢这一节语文课。
这一节与众不同语文课中,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在骆老师富有激情调动下,一个个像发起冲锋的战士。同学们思考着、朗读着、激动着、陶醉着、兴奋着。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声音洪亮且思路缜密,文本和课件一起行进着,同学们睁大眼睛观察每一个细节,竖起耳朵聆听每一个文字,每一张画面,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大家的故事,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期待着,期待着他们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同学们很珍惜这一节课因为这一节课,说不定就是人生的一次转折点,每个人都不约而同的期待着,期待着更多的惊喜,生怕漏掉了哪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这一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中,有与众不同的听课教师。最后一排是学校的刘校长和九年级语文教师,他们一会记录,一会倾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仿佛和同学们一起沉浸在“唐宋八大家”的历史画廊中。
这一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中,有与众不同的练笔作文。第二节课,同学们拿起笔,从骆老师布置的五个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我眼中的唐宋八大家》、《韩愈与邓州》、《千年韩柳》、《千年苏轼》、《一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习作练笔。我选定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抓紧时间下笔如神,如流水一般写了起来……
骆老师的语文课堂内容充实,内涵丰富、生动有趣、充满生机、他不跟其他的老师一样严肃,他让我们处身于欢乐之中学习语文,寓教于乐,让我们快乐地遨游在语文的海洋中。这种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的充满活力,激动人心。我真心的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堂。
我爱语文课堂,更爱这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