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进入青春期的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人焕然一新,以全新的我迎接青春!
活力满满
进入青春后,我的人生就进入最奋斗,最辉煌的时刻了,我自然也不是原来的我。
来到初中,我已气象一新,变得更加富有活力。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路上还哼着令人迷恋的诗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晨曦中,面对朝阳,疯狂地汲取着知识的乳汁,来满足我对知识的饥渴的欲望。
熙熙攘攘的课间,我耐得住艰辛,守得住寂寞,独自一人埋头苦学,就像深深扎进地层的树根,在黑暗中默默汲取营养的汁液,等待着蓄力搏击的那一天,枝繁叶茂,成为参天大树,俯视世界。
雄鸡报晓,我学古人闻鸡起舞,夜阑人静,我学古人头悬梁,椎刺骨。这哪里还是那个安于现状的我?无论是灼热的暑假,还是冷酷的寒假,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前往补习班,企望在假期超越别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步一步登上青春的巅峰。
日往月来,我从未感觉到苦涩艰辛,因为我热爱学习,更富有活力。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只会偷懒,不思进取了。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
亲情暖暖
进入青春期,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对待父母,我更加理解他们,变得更加乖巧懂事。
小时候,父母说我两句,我就会不耐烦,跟他们顶嘴吵架,甚至离家出走。而现在我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小时候,嫌奶奶太过絮叨,就对她大吼大叫,无理取闹,从来没有想去理解一下她。而现在,看到她两鬓间苍白的银丝,却怎么也无法生她的气,任她无理取闹,任她多管闲事。现在,我尽可能地理解长辈,哄她们开心。我已不是原来的我。
我已不是原来的我,青春期的我,就像一个蜕变后的金蝉,一切焕然一新,强劲有力,活力满满,亲情暖暖!韶华易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蜕变后的我更加出色,以万丈豪情去创造自己辉煌灿烂的一生。
初三的学生,课业繁重,自然心情郁闷。闲暇之余,总是会选择一种能减压的娱乐方式。
但是一提到娱乐,似乎大部分人都会想到玩游戏。我曾拜访一位同学,此人乃学霸也。我挺好奇他的假期生活,也顺便来问几个题目。结果在他房间里待了20分钟愣是没搭上话,他一直在玩手机。无奈,只好“兴尽而返”。
难道就没有不玩游戏的娱乐吗。
当然有!我觉得音乐便是!
试想,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做完作业,躺在软绵绵的床上,放一曲自己喜欢的歌,沉浸在音乐之海中……这是多么简单的幸福啊!
音乐,能带给我们快乐与舒适。听音乐所带来的愉悦,难道是游戏可以达到的吗?拿着手机玩一天,头脑发晕、眼睛模糊、声音嘶哑……还真是好娱乐啊?类似吸毒!再这样下去,恐怕就要“娱乐至死”了。
并非只有现代,从古到今,音乐便一直伴随我们。南朝的大才子嵇康,一曲《广陵散》名震天下,甚至在他临刑前都要弹一遍,再安然赴死。音乐给他带来宁静与从容,这样的气度岂是那些姓司马的人比得上?巴赫,这位中世纪的音乐家,有被封建的宗教束缚吗?没有,《马太受难曲》演奏时,给人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怀,仿佛关心世间众生的释迦摩尼。不知文艺复兴的先辈们是否听过,如果听过,大概也要为后世出了另一位人文主义大家而感动落泪的吧?
音乐是美的,毫无疑问。有人可能不服气,认为美术——比如绘画才是美的。那么请看盲人音乐家阿炳,他无法用眼睛看见世间疾苦,但他感受到了,并把这份沧桑和同情寄托于《二泉印月》中。试问,他的音乐不美吗?美,不光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感受。
音乐,还能给人以动力,助人成长。我曾陷入一段时间的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我几乎绝望了。就在这时,一曲《稻香》唤醒了我:“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地走下去……不要这么容易就想放弃!”对呀,有那么多人比我更迷茫无助,却仍然执著向前走,我有什么理由放弃?我跟着音乐走出了迷茫的沼泽,重回阳光普照的大地。
细想,《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多少能人志士为梦想而献身?《嘉陵江上》激起了多少流离失所国人的抗日怒火?《龙的传人》唤起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归国热情?音乐不仅带给我们快乐,更为我们指明道路!音乐,已然超过了娱乐方式的范畴,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放下游戏,重新拾起音乐之匙,面对世界,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