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我已经睡觉了,文具们在桌子上开始争吵起来了。
毛笔先从铅笔盒里跳出来,“啪”的一声,毛笔掉在了桌上。毛笔就和墨水吵起来了。墨水笑呵呵地说:“看,是厌恶的毛笔来了,看你穿着又脏又难看的衣裳。”毛笔听了,气冲冲的,墨水又说“你看你这个老东西,上面的头发那么白。”毛笔听了,就更生气了,毛笔大发雷霆地说:“虽然我难看,但我的用处很大,我可以帮主人写毛笔字。而你呢,用了你但你也只能在一个无聊的盘子里。”墨水听了,又骄傲地说:“看,你又小瞧我了,如果我没了,你也是个废物,虽然你在,没有了我,你也写不了字。”“我威风,”“我厉害,”……
它们吵着吵着,忽然就打起来了。毛笔说:“看我的降龙十八掌。”毛笔一拳打过去。“你打疼我了,看我的超级功夫腿,”“我的头发。”毛笔大喊。“我打”“我打”然后毛笔的头发被打得乱七八糟,墨水的身子也被打得满身黑点。
“咚咚”“啪啪”吵闹的声音把主人吵醒了,主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都一样强大的。”从此,它们就成了好朋友了。
似乎我们都变得很佛系,无论干什么,都是慢悠悠的,不着急。于是我们变得不像少年,生活变得千篇一律,灵魂不再万里挑一。
陆老师恨铁不成钢地叹息我们没有朝气,就像寺庙里供着的一尊尊泥菩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经常“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确,我们成了“佛系青年”,做事慢悠悠,活的却匆匆忙忙,仿佛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线木偶,提一提线,便动一动。做事被动,很少主动。
我自是想改变的,于是我遇到了阿甘,《阿甘正传》里的阿甘。
他不聪明,不机灵,不懂得规避,所以他奔跑,跑出了美好的生活与未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就像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参军,毅然决然地远离和平,而后又毅然决然地创办公司……他一定要这般么?他将公司半数股份送给了已逝好友的母亲——那么多人说他笨、说他傻。或许他是一根筋,但他有冲劲,有善心,他从未将自己辜负,他有满满的“少年味”,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
或许有人会说,阿甘离我们太遥远,他的事情,算不得数。难道生活中就没有这样的人吗?很显然,是有的。他们看似冲动鲁莽、三分钟热度,实则是“明知无敢为、不能为、不必为而为之”。
就像陆老师。参加比赛时,她用了一篇立意深刻、引人深思的文章,而不是平平淡淡、模式老套的文章。这也许就导致了她没能取得一个好名次。她难道不知道评委们喜欢哪种文章?她当然知道,只是她不愿意平淡无味、不愿迎合,从而选择了一道荆棘丛生的道路。她自己也说:“那种类型的课,你们从小学就开始上了吧?那么多的重复,我不愿意再类似下去了。我就是想以一种新的方式,讲一篇新类型的文章。”她没能取得极佳的成绩,但是她的朋友称她为“无冕之王”。明知不能为、不必为的人,她也算得上其中一个。
他们身上都散发着一种味道——少年味,是“看似‘冲动鲁莽、三分钟热度’,实则‘明知无敢为、不能为、不必为而为之’的少年味,而不是“看淡世事,对身边之事漠不关心,走一步推一步”的佛味。他们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付出努力,下定决心就不回头。他们做事前,最先考虑的是“我该不该做这件事”,而不是赢或输,成或败。
而正是有这种少年味的存在,才使我们的世界更加有活力,更加精彩纷呈,而不是一成不变、平淡无味。
反观“佛系”的我们:害怕挑战,更害怕改变,害怕付出。就像数学老师所说:“许多人在难题面前看都不看,就认定自己不会,不去尝试,不去努力。”做题尚且如此,生活中岂不是更加畏畏缩缩?我们安于现状,总想平淡度日,却不想,早已辜负了那个曾经美好的自己。
我多希望我们能重新拾起少年味,告别佛系的自己,让生活不再千篇一律,灵魂变得万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