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大家用过单手剥鸡蛋吗?如果没有,就来我们班看一看吧!
今天,老师带着一抹神秘的微笑走进教室问:“让你们带来的鸡蛋知道干什么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斗蛋”“画蛋”“剥鸡蛋”……同学们五花八门的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我们一脸疑惑。老师看了看我们,转身爱黑板上写了单手剥鸡蛋五个字,我心想:我用双手剥鸡蛋都剥不快,这次还来个单手剥鸡蛋,老师这不是在故意为难我嘛!老师淡淡的笑了笑,“谁愿意上来试试?”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同学们一个个都不说话了,就连刚才说简单的何周宇都把手缩了回去。
可老师却偏偏请了何周宇,而何周宇就是不愿意上台,老师再三劝说,我们也在一旁“煽风点火”,最终他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走上了讲台。随着老师一声令下,何周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对早已被碰碎的鸡蛋下手了,将它摁在那儿,用指甲一点一点的将蛋壳剥下。可是这调皮的鸡蛋,可不会乖乖束手就擒,在桌上滚来滚去,想方设法的要逃出何周宇的魔爪。何周宇见状,一把抓过鸡蛋,恶狠狠地盯着它,似乎在警告它要乖乖听话。然而在他的努力下,鸡蛋已经面目全非,上面还沾满了大小不一的鸡蛋壳。围观的同学见了,念道:“这鸡蛋还能吃吗?”“这鸡蛋看来是毁了”……
后来老师又请杨费天赐上台剥鸡蛋。只见杨费天赐利用鸡蛋的裂口,小心翼翼地扒开蛋壳,蛋壳成功掉落。只见他又用掌心捏了一下鸡蛋,“小心,别把鸡蛋捏碎了!”同学们都很担心。可鸡蛋却与刚刚的完全相反,十分乖巧,听话。他似乎在找到了剥鸡蛋的诀窍,连着鸡蛋的保护层一起完整的剥了下来,不过一会儿,一个完美的鸡蛋就诞生了。我心想:杨费天赐剥的鸡蛋好好啊!要是我也能剥出这样的鸡蛋,那就好了。
这次单手剥鸡蛋的游戏让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努力尝试,一切都会有可能。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每当看到这千古名句时,便想到了我们兴化的名人——郑板桥。为了更好地了解郑板桥先生,星期日的上午,小作家培训班举办了参观郑板桥故居的活动。
郑板桥故居位于兴化城东,听老师说,这里原来是茅草屋,后改建成砖木结构。来到故居门前,只见门额上方苍劲有力的五个大字“郑板桥故居”。跨过门槛,映入眼帘的是一丛翠绿的竹子,隐隐约约还可看到一个“福”字。走过一段幽静的小道,便来到了庭院。庭院北面是堂屋,走进堂屋,只见中堂上挂着一幅画,上面画着荷花和螃蟹,意为“和谐”。在正厅的东西两边是板桥先生的卧室和他奶娘的卧室,里面都简单地摆放着祖传钱柜床、站柜、洗脸架等生活设施。走出堂屋往东走,便来到了板桥先生创作学习的小书斋。墙上方挂着“难得糊涂”的字画,体现出了板桥先生为人处事的大智慧。书斋正中有一张书桌,上面摆放着一些书法作品及书籍。我仿佛看到了板桥先生正坐在书桌前,一边观察着窗户上摇曳的竹影,一边提笔挥墨画竹子呢!书斋的对面是小厨房,厨房的墙壁上有一副对联“瓦壶天水菊花茶,白菜青盐��子饭”,体现出了板桥先生安于清贫的从容与淡然。堂屋的对面是下屋,门上方“聊避风雨”的砖刻,尤其得引人注意,听说它是板桥先生亲手所写呢。走进里面,有着排列整齐的长桌长凳,表明这儿曾经是私塾。此时,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出了厨房往西走,打开一扇门,便来到了后花园。这里环境清幽,景色优美。有造型奇特的假山,有郁郁葱葱的竹丛,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最让人赞叹不已的还是环绕在后花园边缘的碑廊,碑廊上刻着当代名家评论板桥先生以及书写板桥诗词的书法作品。让我们在惊叹文字魅力的同时,对板桥先生更加地敬仰与崇拜。
郑板桥傲岸不屈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并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