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漠看来,无论科学看似与人性相隔多远,它们最终都会以某种途径再次回到人性之中。那么,产生反馈的主体究竟是人还是科技呢?有的人像新生的婴儿在海量的信息中蹒跚而行,生在井底不断窥伺,在贪婪中迷茫,又怎么可能拨云见日;而信息的洪流却能推动社会滚滚而前。故人的幸福或不幸源于自身。
君子不器,我们的幸福与科技无关,悲剧是私欲造成的。
社会多提倡人“应然”的状态,却较少考虑人的个性,因此个体的私欲容易变成集体的私欲而造成意想不到的悲剧。私欲不可避免,科技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工业革命以来,有的人说他被异化,有的人说他被物化,还有的人说他被幻化。人的头脑被利益的科技所操控,自缚于枷锁之中。就算是远离科技也好过为之奴役心智,看似“极端”的选择,实则是个人对其生活的思考和积极尝试,但更值得鼓励的是将目光从利益中连根拔起,找到现实和理想的幸福的平衡点上,寻找个体的幸福。
我们所恐惧的人工智能,是我们自身。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忧患何尝不可追溯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呢?电影、文学作品构想出人类完全操控人工智能的世界又将其推翻,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人与人会因利益而战,人与人会因机器人产生矛盾而战,人会与机器人产生冲突而战。在人工智能发展之际,我们应当以人类本性为出发点,在追求自我超越的路上,找到人性和社会的平衡点作为人类未来的支点。
我们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存在?玫瑰说:“向人间播撒芬芳是我生长的理由。”蝉儿说:“绽放生命的绚烂是我唯一的愿望。”小溪说:“奔向大海,成就浩瀚是我毕生的追求。”每一个生命都是有意义的,一个生命,将会有一千种意义。
盛夏的中午,坐在窗边,执笔,这个深奥的问题令我深思,不知不觉,竟过了许久。光线变得有些昏暗,抬起头来,原本晴朗蔚蓝的天空早已被密集的乌云遮盖,天空阴沉沉的像是�o了墨,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狂风吹来,刮在脸上有些刺痛感,连忙起身去关窗。刚合上窗,毫无预兆的,暴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滴瞄准了在狂风中摇曳的绿叶,毫不留情地击打着它们。
细嫩的叶子在风雨中被压得抬不起头来,但他们并不服输,顽强地抗争着,深深地扎根在枝干中。玻璃窗上布满了雨点,只能依稀地望见那星星点点却又目之所及的嫩深色。它们像是在发光,那种不畏摧残、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
雨愈下愈大,终是有些许不敌暴雨猛烈攻势的叶子,终是飘落下来。我正为它们感到惋惜,为它们无法绽放生命的光彩感到惋惜,可我很快发现,它们落在泥土上,在雨点拍打下,很快便与泥土融合在一起,忽的,我的脑海中闪过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这落的叶子不同那些落花一般,他们并没有输,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展现它们生命的意义。它们融进土中,为其它的草木提供养分,这是多么伟大!
小小的树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类?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有的敢于直面困难,勇敢绽放自己的光芒;有的则甘于默默奉献,无私地帮助他人……这,便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