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姐姐有一本书叫《父与子》,其中一段儿子在为作业发愁,结果他爸爸帮他完成了作业。我觉得他爸爸做的不对,家长们是不能帮小孩做作业的。
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发觉这作业是他见过最糟糕的。儿子便告诉老师是他爸爸帮写的,儿子把老师带回家里,老师把爸爸打了一顿。我感觉老师不该打爸爸,应该把爸爸叫到办公室教育一下。
还有一段是说一个壮汉要打儿子,爸爸站在儿子前面,把刚刚种上的树给拔了出来,把壮汉吓跑了。这就证明爸爸非常爱他,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护自己儿子。还有……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是:爸爸对儿子的爱无处不在,用时间陪伴着儿子快乐成长。可我的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偶尔带我出去吃饭看看电影。不能像《父与子》里面的爸爸那样,希望我们生活中,父母都能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暑假里我会到爸爸店里陪陪爸爸,在店里帮爸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偶尔和爸爸一起玩玩手机游戏,爸爸说:“这是劳逸结合,不能沉迷游戏。”下班了,我和爸爸一起跑步回家,我的生活有了爸爸的陪伴而更加快乐。
一切理由,都是逃避的借口。生活却往往如此,每每遇到批评,总会有无数的理由来等待着,狡辩着。为了逃避,我们总能说出花样百出、各式各样的借口。
我也是这样。家长一旦批评我,肚子里藏着的“一句顶十句”系统便不由自主地生产出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漏洞百出的“理”。不过,我经常靠着这些“理”来逃避天灾人祸。
那一天,间操时间,人又密集又混乱。我看见一条无障碍通道,赶紧跑了过去。但是,一瞬间就被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值周生捉住了。怪不得没人,原来是不让啊。
生怕被扣分,几秒钟的时间我思索出一条妙计,赶紧和值周生解释,是有人推我过来的,我也是被陷害的。看着我无辜的样子,傻傻的值周生放我走了,没有记名。
当然,理由是不能永存的,它经不起推敲,也会慢慢地蚕食我们自己。我们变得总是依赖理由。从此,一切不爱动脑、不想动手、不愿付出的行为都有了完美的解释。
西点军校有一条校规————没有理由。犯了错,被批评,被教育,被惩罚,没有理由。无论怎么样的原因,都不可以成为结果的保护伞。
理由,是可以让我们暂时逃避,然而终究,我们也会被理由打败。只有放弃理由,才会找到真正的路径,才会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