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小城市的一片小森林里,住了几户人家。这片小树林,春天鸟语花香,夏天草木茂盛,秋天瓜果飘香,冬天白雪皑皑。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绿绿的叶,一片勃勃生机。几户人家就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
在气候温暖的一天里他们一起出去玩。他们走到了一棵粗壮的大树前,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不知从哪冒出来了个鬼点子,便一脸得意地对大家说:“大伙儿们,我们要不要搬到树上住去?”大家早已对以往的生活有了反感,对这个新点子十分感兴趣,分分赞扬道:“好好好!我喜欢!太妙了!”于是大家便怀着美好的心情回家拿斧头去,准备建新房子了。
“嘿哟!嘿哟!”大树旁每天都能听到砍树的声音。只见一人抡起袖子,把斧头高高举过头顶,然后一转身,把手一甩,斧头插了进去,紧接着,一棵大树便倒下了。
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一座座温暖舒适的小屋也建成了,一家比一家高,一家比一家的木阳台,木栏杆豪华。但周围的木头砍光了,人们就从自家的木头上获取木头,但最后一家的小屋建造完成后,树的下端就生成了几个大窟窿,有一处地方周围甚至全部都被砍了,只剩下一个圆锥形的木头与底面连接着,连接的地方不过十平方厘米。只要稍有一点风这棵树就随时会倒下。
但人们可不怎这么认为:只要风晚来一天,我们就多活一天;享受高高在上“一览众山小”的优越生活。既然已经过了那么多天,就一定不会有事。所以,他们依然在那,晒衣服、看风景、聊天、玩耍……
突然有一天,天上像被打翻了的墨水,黑压压的一片,仿佛有两只恶魔的手掌罩在天上,令人感到一丝恐惧。顿时,空中刮起了大风,树叶被摇得发出痛苦的沙沙声。只听见“噗通”一声,那不到几平方厘米的连接处像被利剑割断了,大树慢慢向一边偏倒,树上的人都纷纷露出了惶恐不安之色。
“咚!”
……
第二天一早,树林又恢复了平静,只不过,似乎少了一点什么。
阳光透过树林照了下来,掩映在松树间的禅院此刻静得出奇。寺院四周山上,若有若无的云雾,给静谧的千年古刹灵隐寺更添了一丝清幽,好一派“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美景。
走在龟裂的石板路上,两旁松树间,那四处跳跃的小松鼠和不时传来的几声清脆的鸟叫声,似乎并没有打破禅院的清幽,反而给这古刹增添了许多生机。
我来到了附近的济公堂。稳坐堂中的济公,正悠然自得地摇着把旧蒲扇,显得甚是平常。这时旁边陪同我们的玄鉴法师走来告诉我:若是从左右侧分别去看,会另有玄机!我忙走过去,竟发现他的一侧微微扬起,眉宇舒展是笑脸,可另一侧却嘴角低垂,眉眼低落,愁眉不展,看上去,一脸苦相。我惊讶极了!没有想到这看似平常的佛像,竟有着这样的神奇!人们长期被机械的生活规律所缚束,大部分游客脚步匆匆拜完佛像调头就走,却不去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大概这就是济公堂深深的禅意吧!它是不是想告诉我们,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应当换个角度看世界呢?
这使我想到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他小时候与自己的伙伴们在公园里玩,公园有一座假山,假山后面有一个大水缸,一个小伙伴不慎从假山上掉入了大水缸,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有的想拉上来,有的跑去叫大人,他们想的都是让“人离水”。可聪慧的司马光就换了个角度看待此事,他抱起大石头,猛地砸向水缸,缸破了,水全流了出来,司马光让“水离人”,使那个小孩获救了。
古人小小年纪就懂得这个道理,我自叹不如!生活在如此多彩的世界中,有些年轻人却总是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和无聊。愚钝的他们总是没有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美好的世界!世界并不缺少幸福和快乐,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长者们一直让我们思维要灵活,不就是要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吗?换个角度,既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夕阳洒在了远处的菩提树上,葱翠的叶片泛着金色的光芒,在微风中它摇曳婆娑,像是向我点头致意,我似乎也在树叶“沙沙”的声中,悟出了一些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