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一年秋天,我的学校里,有一个很小的,用小木栅栏围起来的小花坛,在里面,我发现了除槐丽的虎皮兰、小灌木、小花儿以外,一棵坚贞、挺拔的小青草苍翠而秀丽,好似一个刚刚睡醒的穿绿衣袍的小宝贝。
曰子一天一天过去,小草已是幼年,却已经长成了一棵与四叶草同高的大草了。历经了日光春雨沐浴和洗礼,转眼夏天到了,草已是军绿色,开出了一朵小野花,苍翠而美丽。
到了秋天,秋姑娘把世界抹成红色和黄色,草也不例外。可是,在深秋的时候,它被不知道是谁‘拦腰斩断’,没几天它枯死了,只有根还活着,正当我为它默哀的时候,一阵寒冷的凉风扑面而来,冬天已至。风花雪月中,我赏着坚强不屈,凌寒怒放的梅花时,我忘了那一介小草。
直到来年的春天,我经过小花坛时,看到它竟然是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怕冰天雪地,不怕劲风摧打,越是严酷,它就长的越秀气,满目苍翠,生机盎然,既有梅花的坚强,又比梅花�镄榈偷鳎�不争艳不要宠。一股赞赏之情油然而起。
啊!原来,一整个冬天,它都在养精蓄锐,等待着来年春天,继续为世界奉献生命中能奉献的精彩!
它不仅给人以坚忍精神的感召,也不仅给世界一片舒心的绿意,而且,它还愿意牺牲生命为自然,为其它生命。
它为兔子,梅花鹿提供食物,为地球母亲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芳香。
我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小草生命及精神最生动的写照!他们懂得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乃至化作一团春泥,也为大地留下了营养。留下对生命对未来的梦想和希望。
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尊敬,要效仿的精神吗?
寂静而优美的山林,更是诗人的天堂。走进山林,正如走进诗人充满诗意的内心。
“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远离城市的这里,微风轻拂过层层的树林,正如轻拂恋人的头发,忧闲而美好。只有这样的风景与意境,才能蕴育出一篇篇扣人心弦的诗词。只有在山林间的闲适,才会有一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诞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安石也被这悠闲的山林所感染。过起了隐士的生活。
山林不仅仅是悠闲的,更是磅礴,壮阔的。杜甫曾在此定下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见了青年的杜甫,站在巍峨的泰山之巅上。脚底踩着层层青云,神仙似的身影,更是他想在官场上称雄的决心。同样是诗人、毛译东也在茫茫山林上寻找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后毛主席便带领着千万壮士,翻山越岭。还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仲淹也曾在岳杨楼的山水间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他那忧国忧民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成就了他。可以说`伟人是欣赏山林的,山林也是铸就伟人的。中国也因此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欧阳修走进醉翁亭,当杜甫走进枫叶林、就连��渊明也想象着进入桃花源。山林对于他们不是欣赏风景的场所。也不是对未来的憧景。而是陶治情操,远离世俗的场所。多少人对隐士的生活好奇而向往,但又有多少人去尝试了一般的人始终放不下名利。在我看来、那些像五柳先生这般忘怀得失的人、都是万中无一的圣人。林山是梦幻而充满禅意的。只有在那里,人们才能放下名利、放下虚无的一切,去追求世上的真理。那便是山林真正的意义。
每当我走进山林,你不应该惊讶于森林繁华的表面,你应该去感受自然的真谛,去做一位圣人。同理、在现代的繁华都市,在这遍地都充满污秽诱惑的地方,我们更应该提醒自己,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走进山林,洗去身上的繁燥,忘掉名利的诱惑,那你就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脱俗而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