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而我真正理解这句话应该是在前几次独立作业之后。
我们这个学期数学的第一单元学的是小数乘法,在开学一个月左右就学完了,开始了这学期的第一次独立作业,我不敢松懈,每一题都小心翼翼,每一次都要再三考虑,全部验算以后再做下一题,做完所有题目我还全部检查了一遍,所以我才会考了一个满分,这下我就骄傲了,作业也不打草稿了,感觉自己能口算的就直接口算,导致我第二次考试只得了95分,但是我的骄傲的心态依然没有改正,依然是做题不打草稿。到了第三单元独立作业,我一做完,粗粗地看了一下,就直接上交给数学老师了,但是这次我们数学老师批改考卷跟以前不一样了,先是由我们自己批改,若我们自己批改出错误并能改正,那么就不扣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检查出来错题,老师批改出来的话要扣双倍的分数。如果由老师直接批改,那么错题就扣分不加倍,我对此不以为然,根本没当回事,结果一出来,我惊呆了,只有80分,全是计算出错,这真是耻辱啊!
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忘记了“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的道理,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只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吸取教训,努力向前。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就是告诫我们做人做事都要虚心,万万不能自满,否则将一事无成。
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人认为,龙是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只是功能和能力被神化了而已。也有人认为,其实龙只是被虚构出来的神话生物。但是,无论龙存不存在,它都是古代人民的精神寄托,包含了平民百姓和王公贵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图腾形成的原因,是早期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人们对自然生物充满了畏惧和崇拜,迷信超自然的力量。龙,也就诞生了。
在中国,龙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与帝王相互结合崇拜阶段,佛教娜迦龙与中国龙相互结合阶段,在图腾崇拜阶段,部落将龙视作图腾,作为祖先和标志。之后,在神灵崇拜阶段,人民将龙视为神灵,将龙神化,作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
而在龙被神化之后,就有点意思了。龙逐渐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帝王为了统治人民,把自己说成受龙神保护的人,或者直接将自己说成龙神之子。这样不仅仅为自己赢得了人民的崇拜与信任,也逐渐提高了龙的地位。
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了五色龙崇拜。
最后一个阶段是佛教娜迦龙与中国龙相互结合崇拜。隋唐时代,佛教飞速传播,佛教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了中国,原来的中国只有龙神崇拜,并没有龙王崇拜,随着佛教的传入,才慢慢有了龙王。而随着佛教的传入,龙宫、龙女、龙王也逐渐传入中国。
龙的形象不是一天两天就设计出来并且一成不变的。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龙的形象随着内涵的变化而演变着。在远古时期或者努力社会早期,龙的形象是模糊而粗糙的。随着经济发展,宗教观念的改变,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的改变,龙图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商代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往往是夸大头部而简化躯干,令人可怖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令人可怖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从而出现了朝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春秋战国龙则通过镂空或浮雕或片状或谷纹,饰以水滴纹纽丝纹尽显秀美矫健;秦汉的龙仍然保持龙的秀美,不过用尖角利齿增添了积分雄浑豪放;六朝隋唐时由于技艺提升,龙纹越来越成熟,华文开始繁复,龙身变长,飘逸而健硕;辽宋金元时期龙的形象与唐代龙纹大体相同,延续唐代龙的特点,增加了海水纹,如意纹等元代特色,细节发生变化,变得更加肥硕;明代晚期龙纹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缺乏龙的生气和活力。;清代龙纹的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可谓之苍龙,尽管刻画细腻如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龙的形象发展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意境情趣。
随着龙文化传入民间,一些活动也逐渐在民间出现,如赛龙舟、舞龙灯等。这标志着龙文化逐渐被大众接纳,同时,龙,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