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路看山玩水,今天我们要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楼上古寨。
首先,我们的车爬了一段山路,来到了楼上古寨上方的观景亭,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览古寨的全景。听介绍寨子里的人都姓周,沿着山路我们来到了古寨,这里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最早的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房子大多是用木头和竹子建成的,有的老房子还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建筑而成的,房子依山而建,是三合院,这里家家户户都贴着自制的对联,到处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还看到一幅特别的对联:上楼观景观楼上,下阁揽云揽阁下。沿着寨子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一个古房子,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院的杂草,一看就知道已经很久没人住了,我们发现这个房子比我们刚才看的都要矮,听导游说这是因为与造房子所用材料有关,建造这个房子的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树种,它一般长到1米左右就开始向下生长,而且现在这种树已经很难找到了。再往前走,我们看到几个村民在一个泉眼边洗衣服,泉水从泉眼流出,清澈无比,导游说这个是山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这时正好有位村民接了水直接喝下去了,我们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接起水来,这水真是透心凉,我喝了一口顿时觉得暑气从我身上飘走,凉气迎面面来,舒服极了。
一路走走停停,我们来到了寨子的深处,那里有一处国学馆,教孩子们学习书法、绘画、古文……走进里面挂满了学生的作品,同行的晶晶姐姐还写了几个字让周老师指点了一下,听说在这里学习还是免费的呢。寨子里还有很多名贵的树种,金丝楠木就有好几棵,还有一棵开着花的千年紫薇。
中秋节的夜晚,我徘徊在月下,凝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竟悄悄地打开了严闭的心幕。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情不自禁地吟起这首诗来。所谓故乡,我现在脚底踏着的这片土地,不就是我的故乡么?可是身在故乡,心中却没了儿时的那种美妙的感觉。
那年花开月正圆,我们一家七口人一起坐在门前的榉树下,吃着甜甜的月饼,赏着圆圆的月亮。
那时,我只有七岁,颇爱吃外公种的芦粟。待我提出要求后,外公与父亲立刻带着弯弯的镰刀出发,去河边砍芦粟,我则悄悄地跟在他们后面。当看到他们拖着一根根粗壮的芦粟从河边往家里走时,我就赶紧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去,嘴里还大喊着:“芦粟来啦!芦粟来啦!”
回想着这些往事,一股股暖意在我心中涌起。故乡的芦粟、故乡的河、故乡的明月挂树梢……所谓故乡,这里我曾经熟识的一切,不就是我的故乡吗?可是不知为什么,心中总觉得自己与这一切已经有些疏远了。
心幕缓缓地拉开着,忽然听见外婆的呼喊声,恍过神来,原来是要吃月饼了。只见一大家子都走了出来,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七口人,而是九口人了,因为多了我的表妹与表弟。
表妹抱着毛绒兔儿在树下奔跑,表弟则追逐着他的姐姐,小小的手里还拿着一块大大的月饼。外婆捧出两盒月饼,妈妈端出茶杯,舅舅和舅妈忙着搬竹椅到场地上……看着这么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我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
如此一个中秋之夜,怎能少了我最爱的芦粟?只见外公与父亲早已拿好了镰刀,我也赶紧跟了上去。这次与往年不同的是,我也帮上忙了。天空涂上了墨色,我帮着外公照着手电筒,外公砍下一根根芦粟,交给了父亲。等外公砍完足够的芦粟,我们仨拖着长长的芦粟,芦粟叶在田埂上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像一首动听的中秋夜曲。就这样,我们一起拖着芦粟回家,走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上,满载“故乡”而归。
月儿终于露出了倩影,家人们的笑声住满了小院。我嚼着甜甜的芦粟,望向那轮圆圆的明月,心中感叹道:“所谓故乡,我现在所拥有的、所沉浸的,不就是我的故乡吗?”终于,我找回了属于我心中的那个故乡。
月儿的周围微微泛起光晕,今年的中秋节令我分外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