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一放学,我就跟奶奶说:“老师让我们做绿豆发芽的实验。”奶奶拿出好的绿豆,我把绿豆放在盛满水的碗里,把绿豆用清水浸泡了一个晚上。
星期六一大早,我非常兴奋,想一探究竟绿豆会变成什么样子,希望它长出了芽,结果绿豆只是变大了,涨破了皮而已。我有点失望,妈妈过来跟我说:“别失望,每一个种子发芽都需要一段时间的过程,我们给绿豆换个地方试试看。”我心中又燃起了希望,我把绿豆放入杯子,盖上用水冲洗过的湿巾,把绿豆放在饭锅旁边,这样温度高一点,希望绿豆快一点发芽。每过两小时,我就去洒一点水。到了晚上,绿豆长出了白色的幼根,妈妈说:“明天,绿豆就能发芽了。”
星期天早上,我一起床就去看绿豆,发现绿豆长了一条条白色的“幼虫”,吓得我赶紧叫妈妈来看。妈妈过来看了说:“这不是虫,是绿豆开始发芽了,它会一天天长大,再长高一些就可以炒菜吃了。如果不吃,它长出绿色的叶子”
原来绿豆芽是这样演变过来的,这真让我大开眼界。
青碧如线的垂柳,总倾倒似的,半悬于明镜般的湖水上。我泛舟湖上,去拜访那匿于垂柳之间的小木屋。远处的山峦线条柔软,近处的村庄炊烟袅袅,迤逦成一幅摺合有致的山水画。那画的正中央,便是这家庭式的制伞工厂。我满心欢喜,期许着这一次与伞的相遇。
山城以油纸伞闻名。果不其然,一推开木门,扑鼻而来的油墨香便叫人迷了魂。定睛一览,屋内尽是色彩斑斓的油纸伞,不由得使人眼花缭乱。
有位老师傅正临窗做伞,见了人进来也纹丝不动,好不专注。我轻手轻脚的傍着他坐下,只见他手里拿着伞与刀,一丝不苟地削着伞骨。波光粼粼的湖面映了金色的阳光,在他的脸上汇成一小块飘忽不定的莹然。老师傅自是不为所动,神色里既有庄稼人的诚恳,又有艺术家的执着。
待这位老师傅放下手里的活儿,便与我闲聊起来。我终是没能忍住,小心翼翼地问他:“您这伞卖吧?”他慈祥地笑,树皮般的脸庞皱起,点点头:“卖的。但订单已经排了几个月了。要买得等上好一时日喽!”我一时心生疑惑,这买伞又不是饭局,还得一天天地排?老师傅似是看出我的不解,解释道:“我一天只做一把伞,决不多做。”我恍然,却顿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呢?做得多,卖得多,不就能赚更多钱?”老师傅忍俊不禁地笑起来,缓缓地说:“傻孩子,凡事要做得好,而不在于快。只有专注用心,才能做出精美的伞。”
我的内心一片澄明。环视这间小屋,一柄柄修长光润的伞,一张张清香四溢的油纸,一件件富丽精工的图案,尽是来源于老师傅一天完成一把伞的执着,一天完成一把伞的细致,一天完成一把伞的专注啊!正是老师傅对伞如此忠贞不渝的爱情,塑造了这样一件件艺术珍品,在清丽幽雅的山城里,闪着别致的光。
江南烟雨中,擎着清香油纸伞,仿佛一瞬走入了水墨画间。这一次与油纸伞的相遇不仅让我切身体会到伞之美,还有些瑰丽的品质与动人的精神,凝于这垂柳,山峦,村庄之间,永久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