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爬过许多山,黄旗山、水濂山等等都是家常便饭,但那次爬的白石山让我记忆犹新,也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大雨过后,墨绿色的山,在云雾中重重叠叠,忽隐忽现;山上的石级弯弯曲曲,陡峭不以,好像站在山上的人随时会掉下来一般。
开始爬山了,我哼着曲子,蹦蹦跳跳地带头走,可还没走到半路,我就气喘吁吁了,大腿的酸爽使我不得不放慢脚步,这时,爸爸向“空气”喊话:山那边的朋友,你们好吗?我也有样学样,喊完之后,身体竟轻松了许多,真神奇啊!但没过多久,我的体力又不足了,只好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妈妈一边走一边鼓励我,加油爬山,不要气馁,我点点头,呼着粗气,数着台阶,一步一步慢慢走。
没想到,爸爸体力也不支了,我学着妈妈的口气,说:“加油,别慌,不要气馁!”爸爸朝我笑了笑,就加快了脚步,我跟着爸爸一路“狂奔”,追上了妈妈,这才休息了一会儿。
不幸的是,休息之后的我体力更糟糕了,妈妈看着我,担忧的说:“要是天黑了就糟了。”要知道,我们全程爬完可是要五个小时的呀!于是妈妈背着我,摇摇晃晃地继续赶路。
没走一会,云雾中的一座房子就在我们眼前了,走近一看,竟是缆车站,我兴奋的喊:“到了到了!回家了!”车站管理员看见了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快点下来,缆车正要发车,我急忙拉住妈妈和爸爸,飞奔下去,赶上了最后一班缆车。
要下山了,我恋恋不舍地回头望,将那高山,蓝天和白云封存在我的记忆中,也将那天的快乐,印在了我的心中。
旧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的去世掀起一股热烈的怀旧风。有人追忆童年的假期“标配”——《西游记》、汽水、电风扇;也有人怀念剧中经典人物形象;还有人反思当下影视业的繁华与浮躁。确实,经典不可复制,但真正的艺术需要去浮躁化。
不可否认《西游记》确实是好几代人童年的回忆。在那个年代,没有华丽的服装,炫酷的特效,甚至缺乏演员,但凭着这些艺术家的热忱、敬业和对艺术的追求成就了一代经典。毋庸置疑的是那时候的艺术纯粹的,没有浮躁,唯有热爱,这才是艺术最好的呈现。
反观当下的影视界,到处都是俊男靓女的噱头,满眼尽是披着浮华外表的“粗制滥造”。每每一部作品登陆荧屏,毫不留情地说全是靠着大牌明星撑起一整部寡而无味的“脑残剧”。剧中的人敷衍了事,剧外的人也乐呵得开心。为何当下影视稀出珍品而烂片却大行其道?说到底是从业人员内心的浮躁,失去了对艺术的热忱,增添了对名利的向往。在一味地追求商业化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创作艺术中最重要的热忱。
毕竟在追名逐利的比赛中“轻装上阵”才能“高产多产”,数量蹭蹭往上升,质量便只能哗哗往下掉。但是又有谁会在乎呢?只管赚个盆满钵满就好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艺术是无价的,但现实却是大家都忙着从“艺术”的身上捞钱。在这个貌似可以一步登天的圈子里,艺术已经蒙尘,再无昔日绚烂的色彩。
也许有人会说,其实现在的影视人中也不乏追求真正艺术的,我们也在创作经典。确实,繁华浮躁中总会有些人在默默前行,也总有人在追求艺术的路上奋斗不息。但我认为点亮艺术的光辉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改变当下影视圈的浮躁现象才是当务之急,因为真正的艺术容不得半点浮躁。
经典不只是供人致敬的,我们更应该从经典中学习,学习如何尊重艺术,学会如何热爱艺术,学会如何追求艺术。我想,不仅仅是影视人,就是作为社会普通一员的我们,也应当保留对艺术的向往,提高鉴赏能力,从根源上对烂片说“不”!用自己的行动拒绝浮躁的艺术形式。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更应当倾全力消除“拍烂片也能赚大钱”的不良现象,提升人民的审美能力,让大家能够享受完美的艺术盛宴。
艺术永远是纯粹的,浮躁不能追求到真正的艺术。唯有热忱才能成就经典,只有去浮躁化的艺术才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