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有许许多多烦恼,他们就像是无形的巨石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的烦恼就是作业太多了。我们每天的作业就像小山似的,搬完一座又有一座。有时侯大人都睡了,我们还在挑灯夜战。
时光流逝,步入高年级的我,每天的生活是非常“充实”的。以前,我非常喜欢周末,因为周末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记得一年级时我是如何盼望周末,如何地高兴、快乐,每当周末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时,没有“紧箍”在头上,也没有紧箍咒的威胁,更没有负担,可是如今呢,紧箍紧紧地套在头上,紧箍咒越来越厉害,负担也越来越重。到了周末。就像车轱辘旋转一样,一圈接着一圈,星期六下午打篮球,星期日上午要做阅读题。下午要练钢琴。比平常都要忙上百倍。
星期日,我还在被窝里呼呼大睡,就听到妈妈的喊叫声:“快起床做阅读题去!”“哎!”我只好起床了。我心想:要有个星期八多好啊,那天大人都不在!突然大地一阵抖动,刚才还催我的妈妈不见了,睡觉的爸爸也不见了。我想难到心想事成了?不会吧?正当我犹豫不决时想出了一个办法,看看。到了那,呀,人山人海,队排的像一条巨龙。这时有一个服务员说:“因为东西快没了,每个人只能买不超过5元钱的东西!我排了半天,还只好买了一个可怜的,便宜的汉堡。我只好勉强的填饱了肚子。吃完了饭,我就穿着溜冰鞋疯玩了一个下午。
“快起床做阅读题去!”
原来这只是一个梦啊,我多么希望能梦想成真。如果有个星期八,不用做作业,也不用上补习班,一整天二十四小时全部归我指会的话,上午,看看书,游游泳。那该多好。
我们离去时,从未想过对我们所有的一切告别,也从未想到叮嘱他们常存于世。直到再回来,我们才发现,已经没有事物能证明我们的存在。此地,已不属于我们,我们,已毫无归属。
这不仅是刘亮程的孤独,更是我们全体的孤寂。我们在脑海深处一次次临摹那家乡的倒影,作为远走高飞时身后的风筝线,妄图有一天得以回归。可当我们真正回到那里,清晰的记忆变得模糊,曾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夜半梦醒时分反复念叨的地方,就这么飘忽不定了起来。等到多方打听确认无误后,我们不得已发出一声哀叹:“家乡到底是回不去了啊!”
是啊!回不去的是家乡。家乡注定是令人永世难忘,却又无法回归的。他不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也不是一镇、一村,或是一街、一路。他不是邮政能寄到的地方。因为,他是铭印于脑海之中的那段令我们刻骨铭心的时光啊!这也正是龙应台在《目送》中对其老年痴呆母亲的描写。吵着嚷着要回家,而她所描述的正是自己年轻时的景象。回不去的,终归是家乡……
不由想起了几篇关于回大陆还乡探亲的台湾国民党老兵的报道。这些报道中老兵的反应惊人的雷同。他们无一例外地先是欣喜,后是疑惑、震惊。最后更是失落与茫然无措。他们不约而同地唉叹:“回不去了!”是呀,回不去了,他们心中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定格在他们离别前的那一刻,深印脑海,魂牵梦绕千百回,可也终是回不去了。
我们爱着自己的家乡,是因为那是我们所认同的,能证明我们存在的地方。在那里,以时间为轴,与我们相关的一人一事,一砖一瓦,都是一个个点。连点成线,便是我们所认同的那个自己。而珍藏家乡,倒不如说珍藏自己所爱的自己。
这也便是为什么我们回不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着点在消散,总有着线在失踪。而那缺点少线了的,终不再是那个完美的自己。于是我们拒绝承认那个不再完美的自己。于是封存那份完美,封存那一段时光。而那时光,正是我们回不去的家乡。
家乡,是回不去了,但有何必回去呢?完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生之中,有幸经历过完美,并珍藏于心,并能时常回味,便已足够。至于回不回得去,已是次要。有完美的珍藏,便是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