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文化引领我们向前作文

admin 初二作文 2023-09-21 111

金秋时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上,习主席着重强调了知识造就人才,人才贡献国家,国家立足世界的治国之道。的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真对待它,正确认识它,在它的引领下成为国家之栋梁,为国家作贡献!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苏秦的悬梁刺股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再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无不说明了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决定一切,历史的沧桑巨变磨灭了我们中国人渴求知识的心!它是火把,照亮迷惘中人类的道路,它是卷尺,衡量探索中人类的进程;它是甘露,滋养人类疲乏的心灵;它是天阶,激励奋斗中人类的意志……

是马克思睿智的超前思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有了轰动全国的《共产党宣言》;是李时珍磐石般的决心,以身试药的勇气,才有了世界之巨大文献《本草纲目》,是曹雪芹阅历无数,看透官场,才有了寄寓深意的《红楼梦》;是海伦·凯勒真诚的爱和才情地飞扬,才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震撼问世……

毛爷爷作为新中国创始人之一,每天公务繁忙,但仍手不释卷,他的住所里,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主张走向基层,向群众学习,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到了晚年,疾病缠身,仍不忘阅读,据毛主席身边的护士说,直至逝世前,他都在读书。

鲁迅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旧社会中,此时的中国已病入膏肓,但他仍毫不放弃,他用文学去唤醒人民内心深处的良知,去倾诉对一个民族的渴望,他希望能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精神面貌,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这无一不证明他是个真正的猛士,是文学革命的马前卒。

博览中外,纵观古今,文化的足迹已深深嵌入历史的回眸中,文化的身影亦成为历史回忆的不可遗忘的风景。而站在新时代路口的我们,更应该去走进文化,探究它的神奇与美好,不断去展现它,推崇它,应用它。文化体现的方式有很多种,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文字表达可见;文化的种类也有很多种,从精神空间,物质空间,爱的传递可见。

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勤做笔记,课下博览群书,浏览新知,在考场上留下一行行自信的笔迹,是对老师诲诲教诲的回报,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在家中多与父母交流,在社会中多推崇文学之道,别人的赞扬就是我们的最大动力。文学不是局限性的,它引导我们用笔去开辟新的道路,用知识去寻找新的领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让我们走进文化,享受文化,它会让我们在精神上变得坚强,忠诚,成为有理智的人;它会让我们在心灵上成为博学,自信,充满朝气的人;它会让我们在身体上变得充实,饱满,成为浑身轻松的人。让我们用文化去报效祖国,用智慧去弘扬民族精神,用行动去发扬祖国文化,为中国历史谱写更华丽的篇章!

秋日黄昏,在夕阳的余晖中,马致远穿着一件又破又旧且已被树枝划破好几个口子的长衫,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在石子铺成的蜿蜒古道上孤行着。

瑟瑟的秋风不停地刮着,发出“呼呼”声响,在他的前方有一棵老树,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随时会倒下。枯藤无力地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光秃秃的,没有叶子,没有水分,毫无生机。一只乌鸦在树上盘旋着,无力的抖动着翅膀,发出哀怨的啼叫声,使得原本空旷的天空愈发显得孤寂。

马致远来到一座古朴的小木桥上,木桥已斑驳陈旧,桥下水声潺潺。流水似从远古流来,那声响如同一个游子在悲凉低吟。桥的另一头有一户人家,小屋很旧,墙皮剥落,露出歪歪斜斜的老砖,如同一个老人参差不齐的牙齿。屋顶上几缕炊烟懒懒地向天空飘去,一位农妇一边准备着晚饭一边翘首等待着丈夫的归来,两个孩子正在屋前捉着蟋蟀。

此情此景卷起了马致远思乡的情绪,浓浓的乡愁铺天盖地地向他涌来,脑海里浮现出童年时在父母膝下那快乐美好的时光,与弟妹在田间嬉戏玩耍的快乐情景,含泪与父母离别时的凄楚……想着,想着,不禁热泪盈眶。父母双亲均已年迈体弱,自己身为人子,却没有在他们面前尽过一天的孝,还要让二老时时为自己担忧,哎,妄为人子呀!

夕阳把马致远的背影越拉越长,他久久遥望着远在天边的故乡,忍着无限的感伤和肝肠寸断般的疼痛吟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风依旧,落叶依旧,鸟雀依旧,农妇依旧,一切依旧。马致远依然骑着饥肠辘辘的瘦马,慢慢地远去,继续着自己的漂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