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中,总有一些陌生身影让你过目不忘。
水池·姑娘
学校公用洗手台总是被堵,每一次都让人恶心不已——偶尔是几截粉笔头,有时是一沓泡胀了的纸巾,抑或是一堆缠绕在一起的发丝……每每至此,总是一片怨声载道,可几节课之后,水池又总是“无师自通”了。问起清洁阿姨,也是一脸茫然。真是怪哉。
又一次水池被堵了。第三节课后,我极不情愿地走到水池前洗抹布。水龙头拧开的前一秒,一只瘦小的手按住了我。“同学,麻烦先等一下。”小姑娘略带歉意的看着我,将骨节分明的手指伸进水池,缓缓搅动,不一会儿,堵在池里的水便悉数流走。看她娴熟的动作,我心中了然:这个“师”,就在我身边。
图书馆·少年
周末,永远是图书馆人最多的时候。不满足于学校“投食”的同学,个个如狼似虎,眈眈地紧盯着靠窗的好位置。
我踮起脚,从人流缝里锁定了一个较为偏僻的好座位。跨越重重障碍,到达座位时,上面却是一堆白色纸团。旁边坐着的男生似乎没有察觉到我的嫌弃与鄙视,从容地收起书,背上书包,小心翼翼的拾起垃圾,放进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
“小妹妹,可以坐了。”他笑了,阳光辉映在他的脸上,在这冬日里,竟然有了一丝温暖。
公交站·巧克力
夏季,豆大的雨点如约而至。看着公交站旁躲雨的刚放学的“小鸟们”,我暗自庆幸自己携带了伞。
蓦地,身边急匆匆地跑过一个小男孩,看着他被雨淋湿的小身影,我忍不住把伞递过去,“小弟弟,你用吧!”他转过身,雨水顺着他的眉眼滴落,却依旧遮不住眼中的焦急。“那……谢谢姐姐,我会还你的。”他接过伞,冲入雨幕。
一个星期后,我再也没遇到他,也忘了借伞的事。直到一天晚上,我再一次见到了他,他将伞递给了我:我“谢谢姐姐!”手中除了伞好像还多了一样东西,低头看去,是一大块巧克力……
“嘿!”你好,陌生人!
“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很早以前便读过戴望舒的《雨巷》,为诗中描绘的轻媚细腻的江南烟雨迷倒,我心中的古镇大概便是这一派清新隽丽的景象。
带着些许期待与激动,我这个陌生人兀地闯进了她的怀抱。
初入西塘古镇,出乎意料的,扑面而来的不是寂静,安闲的古镇风貌,却是另一种令我意想不到的繁华。
河道两岸挤满了各式店铺,叫卖声不绝于耳,游客在其间来回穿梭;酒吧一条街上更是人满为患,悠悠地可以听到店内传来的驻唱歌手的歌声,霓虹灯光来回无序的照射,让人有些眼花缭乱。我不禁疑惑,这真是我想象中古朴的江南古镇吗?
我不知道,也不愿想,只是一头扎进了客栈。
薄雾冥冥,万籁俱寂,耳边的热闹之声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远处鸟儿的轻啼,我惊醒,推开门帘,门外早已是另一番天地。
河道上,一位戴着蓑笠的老人悠悠的撑着桨,安闲自适。河道两边的店铺似乎都累了,合上了沉重的眼皮,深深的睡了过去,只留下廊帘上的风铃和微风嬉戏,扭动身姿,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沿河的青石板透着些冷冽,几位老妇人把腰弯成了虾状,刷洗着衣物,那拍击声有力而有韵。乌篷船上的红灯笼,与岸边屋檐下的灯笼交相辉映。坐在乌篷船的船头,品着清茶,迎着凉风,一股沁人心脾的感觉油然而生,清晨的微光点点撒在水面,似点点星火点燃了微波粼粼的河面,河水因此增了暖色。
我踏着青石板,拐进了悠长深邃的巷道。路很不平,我却走的极为顺畅,深吸一气,鼻腔中充溢着苔藓和露水的新鲜气息。虽是无雨,但在这充满水汽的朦胧清晨,却似是感受到了雨巷中的寂静,安闲,自适,但我并不如戴望舒那般孤独,因为我知道,这景,这情,有人与我同享。
忽的,太阳伸了个懒腰,从薄雾中跃了出来,把我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我突然间想通了,古镇还是那个古朴的古镇,巷道还是那个寂寥悠长的巷道,不过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可是她本性未变,淳朴之风未改,那有什么要紧呢?好比一个人如果总是循规蹈矩,那就太死板了,会显得深沉无血色。
融合了现代化元素的西塘古镇给我上了一课,坚守自我固是好,但有时也需要稍稍改变一下自我,只要初心未改,本心未变,何尝不是件令人愉悦的好事,也许这样,会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洒脱,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更加开明顺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