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只十分可爱的小乌龟,我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欢欢。它全身墨绿色,一双乌黑光亮的眼睛下面,嵌着一张小小的尖嘴。它的壳上有弯弯曲曲的纹路,还有黄黄的小刺,摸起来高低不平。肚皮下面是黄的,上面有美丽的花纹,笨重的壳下面有灵活的四肢,四肢后面有一条短尾巴。
它行动起来十分的笨拙,但它不怕累,整天不分日夜的想爬出小鱼缸,获得自由。但它只爬一两步就掉了下来发出当的响声。白天还好,到了晚上就惨了,睡觉时,你刚睡着,就会被它的响声吵醒,冬天我挖开沙子想碰一下在冬眠的它,一下子就醒了,发出呼呼的响声。
欢欢吃东西的时候很有趣。它喜欢吃小鱼,有一天我将七条小鱼放进鱼缸里,它好象饿急了,瞄准了一条就扑了上去,一口吞了那条小鱼。不到几分钟,小鱼就剩一条大点的了,它假装很累的样子,浮在水中不动,等小鱼游到脖子边的时候,一扭头,咬住了小鱼,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虽然基地生活已经过去,但我仍忘不了那节激动人心的科学体验课。
那是一个下着雨的下午,我们走进了科学体验的课堂。老师先给每个组分了一张任务单,原来是要我们将3张A4纸做成三个高16厘米的纸筒,再用这些纸筒支撑砝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切,这有什么意思?纸能承受这么多砝码就怪了。”我不屑地想道。
“大家只有二十分钟,现在开始计时!”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立即动手做起来。我拿起一张纸。用手压住它的宽,用尺子量出16厘米,然后拿起剪刀剪下去。我们先将剩下的纸卷起来,用手握住,把板子盖上去,试验了一下,结果纸筒的直径太细站不稳,直径太宽容易被压扁。怎么办?经过商量,我们决定以4厘米为标准。先将纸条一头贴上双面胶,再握住纸条的另一头往里卷。嘿嘿,刚刚好。我们把纸筒摆成三角形,十只手一齐托着板子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纸筒上。刚一放上,纸筒就斜向了一边。这是怎么回事?我拿起一个筒量了量,咦?怎么才15厘米?谁这么粗心?没办法,只好迅速重新做。我们组刚做完,老师宣布时间到了。
“请六组上来实验。”老师话音刚落,我和我的组员们便起身上台。我们先将纸筒摆成等边三角形,接着放上板子,开始摞砝码了。我先拿了一个5千克的大砝码,用手掂了一下还挺重呢。轻轻地,慢慢地放在中间,刚一放上,板子微微一动,我的心瞬间跳到了嗓子眼:不会吧?刚摞上一个就倒了,怎么会呢?还好,一会儿就稳当了。接着又放上一个……我的心里像揣着个小兔子突突直跳,一定不要倒下啊!我们在心里祈祷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每一个放上的砝码,大气不敢喘一口。当剩下6个砝码时,我们搭的高塔倒了……
实践表明:要不断探究,才能不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