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记事起,我就随父母在外辗转奔波,故乡的影子于我而言,是朦朦��胧的,总叫人看不真切。
小时候,故乡是一张薄薄的车票,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一年又一年,挤过载满无数思乡人的火车,回到相隔千里的故乡。那时的我总是很盼望新年,说不清为什么,只知道年幼的我在长途之旅结束时欢快地跳下火车,吸一口清新的含着泥土芳香的空气,便会重新变得精神抖擞。小小的我牵着母亲的手,走在石板路上,慢慢向家走去,心里就会被一种喜悦的心情涨得满满的,那是一种无言的幸福,也是一种悠长的乡愁。原来回到故乡是那样满足,多么奇妙,仿佛在喧闹的世界找到一方安稳的天地,那是我心之所向,那是我的故乡。
后来十几岁的年纪,渐渐懂得何为乡愁,也开始有了一丝惆怅的感觉。读到苏轼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年少的我是为之感动的,胸腔中弥漫着的炽烈情感就要喷涌而出,原来这就是故乡的美丽意义,原来它对我如此重要。也许是在一次次中秋望月时的思念中,也许是在一次次怀念亲友的笑脸中,也许是在一次次忍受孤独中,我渐渐意识到,故乡已经扎根于我的骨血中,我从未停止对它的思念,故乡依然在啊。我是在外漂泊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渴望找到灵魂的归宿。
最后一次回到故乡,便再也没有离开,我回来读书,便在故乡定居了,再次走在石板路上,我的内心却有了奇异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近乡情怯吧。我仿佛又看到年幼的我,脚步轻快,奔回家中。一转眼,许多年过去了,我改变样子,不再是小小孩童了,故乡却依然保持着它在岁月深处的模样,我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吆喝,熟悉的笑颜。那一刻,我的心突然释然了,身上也是一阵轻松,我还没有迷失在岁月中,我还可以找回从前的快乐,找回故乡的记忆。
由此我明白,原来故乡依然是故乡,它不曾改变,永远是我心灵的寄托,它以无限温柔和平和,接纳我的疲惫与不安。朴树曾唱道: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曾经人山人海。走过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我又回到宁静的家乡,于我而言,便很满足。
故乡依然,我心依然,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闺蜜——张依婷。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是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的青梅竹马。她有一张瓜子脸,粉嫩嫩的,脸上有一双黑宝石般闪闪发亮的深棕色眼睛,眼睛下是鼻梁高高的鼻子和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她的头发黝黑发亮,可是被剪短了。她和我一样也是班级里个子最高的。一看就会觉得她非常漂亮。
她的外表是美丽的,她的心灵自然也是美丽的!记得我前年过生日的时候,张依婷送了我一个很精致的油漏(同沙漏差不多,只是换成了油和泡泡水),我开心极了,把它当掌上明珠来爱护。可是我的表弟也很喜欢,趁我不注意表弟一下子抢去油漏,没拿稳,油漏摔到地上,摔得裂了一条裂缝。我“哇”地一下哭了出来。可大家(包括我妈妈)都骂我小气鬼,说油漏就是一块破塑料,还说我不该和比自己小的斤斤计较,我仿佛成了万夫指。我出于自责,自己一个人躲进房间偷偷哭。房间里很昏暗,四周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很孤单,唉!没人会安慰我,会在乎我的感受…就在这时,我的阳光出现了——张依婷犹如一缕阳光进来了!
“诶?你怎么哭啦?”张依婷问,从她的脸上透露出了心疼的神情。
“呜……”我终于看见有人来了,委屈地哭了出来,眼泪大颗大颗流下我的脸颊。
张依婷见我又哭了,连忙给我擦拭眼泪。她好似看到了那裂了缝的油漏,闪闪发光的眼珠转了一下,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
她安慰我说:“小茹!你也不要太伤心啊!再试一下能不能修好嘛……”
“嗯……那就试一下吧”我抽泣着说。
没等我说完,她就拿来了一卷胶带和一瓶胶水。她用餐巾纸把那个破了的油漏裹着拿了过来。她把胶水拾起,小心翼翼地把胶水涂在油漏破碎的地方,又用胶带缠绕在破碎的地方,一直缠绕了好几圈,直到油漏不漏油为止。
“看!这不就好了么!”张依婷开心地把油漏递到我手里,“像新的一样呢!”
“嗯……嗯!”我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下次小心点!不要再让那个小坏蛋抢你东西了!”张依婷开玩笑道。
“嗯!”我回答。
“嗯,不过,你的表弟还小,你也不要太怪他啦。”张依婷说道,果然,她无论对谁都是那么温柔,那么善良!
这个油漏虽然上面缠了胶带,影响了美观。可是,在我心里,是最特别的!
张依婷不仅温柔善良,还不缺活泼可爱。每次我去她家玩时,我们都会从中午玩到晚上,常常满头大汗地回家。她家虽然住在乡下,可她,除了我,还有一大帮好朋友呢!
张依婷是我的好闺蜜,不过我觉得她更像是我的家人。能遇见她,也是一种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