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的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品有好的质量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相反,如果物品的质量不能够得到保障,那么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上个星期我刚从学校回来,我妈就着急忙慌的叫我过去说是电视机打不开了,我看了一下,发现是无线网不能用了,一直在闪红灯,我打开电视瞧了瞧,上面显现出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连接不到Wi-Fi地址了,我们打了电话叫人来维修,可电话那头的人却说明天再打来吧,可第二天中午却不来,一直到晚上才有另外一个人来修无线网检查了之后才发现是网线断了,于是那个人就重新接了一根网线,这件事中,如果那根线能结实点就不会有那么多事了,而且我的口语100的作业也不会落下。
还有一次,我妈给我买了一件白衬衫,外面还有一件粉红色的毛线衣,我很喜欢,经常穿着这件衣服,那天,我穿着这件衣服去了学校,可谁想我才刚穿了没几天,这件衣服就破了,有一个小的洞,被同学们看到了,他们就嘲笑我,那时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些衣服全都是没穿几天就破了,不是口袋破了就是哪儿缝着的一根线断了。还有市场上卖的那种丝质袜子,说是很牢可没穿多久就破了。
还有一些文具的质量也很差,那种外壳上写着特好写的还有十分顺滑的那种笔芯有时通常是写着写着就写不出来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拿出来看时明明还有一大截的墨水,可偏偏就是写不出来,为此我扔掉了很多笔芯也花了很多钱。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学写毛笔字,我卖了一只鼠须的毛笔,一直在掉毛,还经常翘起来几根毛使得我的大字本上的字都是好像有重影的,看起来很不舒服。不仅仅是笔,就连圆规和自动铅笔都不好使了,有时,断了的铅笔芯会卡在里面,怎么弄都弄不出来。
其实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以上的例子其实都是很常见的,是最普通的例子。物品的质量如果能得到保障,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将会变的更幸福。
连着几天的阴雨,贴在玻璃上的窗花皱了,湿湿答答地垂下了花头。
记忆中那个熟悉的,身着一袭藏青色棉袍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灯下,执剪,轻捏红纸;转动,再转动,任由手中的红色一丝一丝,一缕一缕向下坠去,落地成花。
那个身影,常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将腰弯的很低很低,几乎掩没于桌面,沉浸在他剪纸的世界中。
他的书房,于我的童年来说是有趣的乐园。
每当我轻唤一声,他总会从成堆的红纸中抬起头,眯缝着双眼;深色窗帘透出的星星点点的阳光,洒在银丝上,闪闪发光,溅到他手中红纸上,那些美丽的图案仿佛活了一般,熠熠生辉。
剪出一个个鲜活的图案后,他递给扒着木桌踮着脚好奇向上张望的我。不一会儿,那厚厚的镜片又向下低去,一头银丝又埋没在满桌红纸中;他棉袍上的红纸丝屑摇摇晃晃,时不时从身上飘到地上。
懵懵懂懂的年纪,虽不太识得那些图案的意蕴,却依旧被它的风采所吸引。
长大一些后,他的书房便是我学习的殿堂。
老人的书房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柜,里面一本本名著中夹着成百上千张他剪出的人物图像。
他常翻开书页,指着剪好的图案,给我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贪玩的我不愿听,有时想挣脱那双宽厚结实的大手,却又被剪纸拖住了脚步。那如游丝一般的纸花勾勒出的一个个人物轮廓,便成为我关于书柜中那一本本名著最温情美好的记忆。
他的手,粗糙而布满老茧,沙沙地摩挲泛黄的书页;阳光入窗,将他满头银丝照得晶晶亮,那光芒,映染着书架,辉煌了整个书房。
现在,因学习任务和压力日益增加,我与剪纸相距越来越远。他送给我的那把剪刀已有些生锈,那些红纸卷也有些掉色。
过年时,腿脚不便的老人又坐在书房里,如同一位重上战场的老兵。灯下,那双厚实粗糙的手又拿起了剪刀,转动起红纸,动作虽不再那么灵活利索,但剪出的图案仍然惟妙惟肖。看着我们将作品贴在窗玻璃上,他脸上露出孩童般恬静满足的微笑。
阳光透过窗花空隙,那个藏青色棉袍充满着匠人风采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我拿起剪刀,磨去上面的锈迹,轻启红纸,折,剪,翻,转,一幅栩栩如生的窗花出现在手中。我将玻璃上的旧作仔细拭去,将新作小心粘上,眼前的窗花又立体鲜活起来。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流传千年的剪纸艺术不会失去她的风采,我们得将她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