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将这两首诗PK一下,似乎正好代表道家和儒家,每个人对它们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微语论道儒”。
《饮酒》中的前四句表现了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实际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其实道家强调的是自耕自食、简朴寡欲的生活方式,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回归自然中求得。
《春望》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瑟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饮酒》的意境。陶渊明所追求的是赏祖国大好河山,过悠然闲适、淡泊名利的生活。人世间,很多人追求的是在官场上叱咤风云,获得权力、地位和名誉。但是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要费尽心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人与人见面,内心不再单纯,每个人都各怀心思,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倘若有一天社会真的变成了这样,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放弃追名逐利,过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又何尝不好?道家便是如此洒脱。
儒家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诗中杜甫牵挂着国家,牵挂着百姓的安全,牵挂着战事的进展,牵挂着家人的安危,牵挂着自己。他的心中牵挂了太多太多,每天心中牵挂这么多事情,所以杜甫才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看看道家的代表陶渊明,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目光恰与南山相会。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他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他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在道家和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而这种悠然忘我的心境,儒家的杜甫也未必能体会得到吧?
大家好,我叫张舒婷,可以给我喊张导游,也可以喊小张。如果哪里需要帮忙,尽可以叫我。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中国3A自然景观—大面山,大面山群山耸立,山下水明如镜,观赏后定让你流连忘返。
因为我们是走路到大面山,请各位朋友上好厕所,带好水,尽量穿上轻便的鞋子,走路会方便,轻松一些哦!准备好一切,我们将放松心情,去游览美好风景。
我们出发了,现在我们脚下的这条徒步道是2017年国家斥资2亿多元修建的,一路风景优美,惬意无比。当你觉得快到尽头的时候一转弯,又是一条公路,这就是山区最大的特色,全是回形路。看!又是一个大转弯,再看看前方的马路,马路干净,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汽笛喧嚣,特别安静,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举起手中的相机拍照,不用美颜相机,天然的滤镜,这样美丽的景观,美颜显得特别多余。
接着,我们要走台阶路了,全程有很长一段台阶,犹如天梯直入云霄,两旁的落叶铺在石阶上,踩上去软绵绵的,特别舒服,还能听见“哗哗”的声音,两旁的红叶树像一位位士兵,为我们的到来热烈的欢迎呢。
爬台阶特别消耗体力,我们休息一会儿,给你们讲一个大面山的传说,原来的大面山叫作大米山,传说有一户人家墙角有一个洞,洞里每天都可以漏米,漏的米刚刚够一家人吃,即使今天来了客人,米也刚刚够,就是没有存粮。家人总想有些存粮,觉得应该是洞小了,米才漏的少,如果把这个洞凿大一些,会不会就漏的多了呢?说干就干,结果洞里再也没有大米漏出来了。这只是一个传说,传说告诉我们一定不要贪心,一定要勤奋努力创造好的生活。后来在这里发现了很多的红叶,红叶特别好看,俯瞰壮丽的长江,相得益彰,煞是好看,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后来便将大米山改名为大面山。
我们到了大面山的山顶,在山上练瑜伽,拍照。看着山下的长江曲折幽回,都说,长江在大面山打了个盹,所有,这里呈现出90度的大转拐,大转拐的长江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在这里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着满山的红叶,如果遇到下雨,群山环绕,云雾缭绕,就像到了《西游记》里的仙境一般,各位神秘美丽。
游览了这大面山,觉得巴东美吗?如果觉得美,就邀请更多朋友来巴东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