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抬头,我看到了她的投入。
一头乌黑的长发,下面是她低下的头,直挺挺的脊背,像一面厚实的墙壁。平滑的墙壁,一点线条也没有,一点凹凸不平也没有。呀,是谁往上面洒了水?哦,原来是从里面渗到外面来的,是她的汗液湿了白衬衫。
晚自习的教室像是一片大树林,不时地会有几只鸟儿唧唧喳喳地在聊天。我刚好想起了一件今早发生的趣事,我的手就要触到她的肩了,却只见她的一只手握着笔,悬在半空中。那笔仿佛是她的俘虏,没法挣扎,竟然开始漏水了!墨汁一滴一滴地滴到地砖上,好像盛开的几片蓝梅花。
我离开座位,走到她的桌前,看到她右手边的草稿纸已有三四大张,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左手边的练习册。不一会儿,头转向草稿纸,“刺啦刺啦”写了两笔,发现纸上湿了一大片的蓝色,便快速随意地蹭了两下,换了支铅笔,一阵“沙沙”传来,她在得到的答案下面画了两条横线。
她的左手握拳,放在胸前,右手在图上圈圈点点,抿着嘴。她的头仍旧低着,噢,好像就要做出来了,笔尖像弯曲的蛇一样在空中盘旋了一圈,她的嘴角微微的抖动着,脚后跟也微微向上抬了。啊,做出来了,“刷刷”,她赶忙翻开书后答案,一页,两页,我跟着她摒住呼吸,一行两行。“啪”,那支铅笔顺着她手心里的汗液滑落在地上。“对了”,她大喊了一声。
我看到了她的倾注,她的倾注让她做对了这本练习册上最难的一道题。
“刷刷”,那是我翻开书页的声音。抓起笔杆子,我俯身埋首。
“清风扶细柳,艳阳暖心窝。”班里,每个同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空气里弥漫着艺术的味道。此时此刻,大家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班级即将开展《身边的艺术》赏析活动。
同学们的目光纷纷聚集在主持人的身上,只听主持人一段开场白过后,宣布了活动正式开始。这样一来,教室里可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议论着该由谁上台。
不一会儿,祝首当其冲,引领我们了解糖画。糖画,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一许多孩子童年的美好记忆,仅凭着手艺人的一双手,熟练熬制,再极快地在板上绘制,一个个精美的图案,便栩栩如生的“蹦”了出来。别觉得只是画个画嘛,没什么了不起,这其中的奥秘可多了。淋出来的凤凰,活灵活现,似乎高攀枝头,居高临下,神气地俯视着神州大地;这飞龙,犹如翱翔于天际,威武巨啸一声,仿佛撼动了高山,震停了江河。
接着,凯带着同学们步入达·芬奇的艺术圣作——《最后的晚餐》。他依次介绍了画中人物和职业,也介绍了创作背景。这幅画最令我折服的地方,便是达·芬奇那细致入微的心思了。他精巧抓住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等生态,还有手势,动作以及行为,刻画得惟妙惟肖。这幅画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迷雾未被完全拨开。可以说,达·芬奇将“最后”这两个字描绘得淋漓尽致。
还有钱为大家朗诵的文章:《身边的艺术》。全班同学无不陶醉在这细腻的文笔下。艺术好像成了小花,弯弯腰就能摸见;似乎成了果实,伸伸手就能摘到;又仿佛成了终点线,跑一跑便能瞧见。
看来,艺术无处不在,名画也好,音乐也罢,它,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