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衡水湖,那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春天来了,湖面的冰开始融化,水面上涌起一道道波纹,岸边的柳树露出嫩嫩的绿芽,一阵风吹过,树枝在风中摇摆,像在风中跳舞一样。花儿舒展开它们的花瓣,招引来了许多的蜜蜂和蜻蜓。地上的小草伸了伸懒腰,也苏醒了。燕子从南方飞了回来,鸭子在水里畅游,真是美丽极了。
夏天到了,人们乘着小船在湖里游荡,远远的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儿,原来是到了荷花池,荷花池的荷花像一把大雨伞,有的人用大雨伞遮阳,荷花形态各异,有的才开出两三瓣,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衡水湖真迷人。
秋天来了,一阵秋风吹来,把小草吹黄了,衡水湖变得更加的美丽,人们摘起了莲藕,渔民们拿网开始捕鱼了,捕了一车车的鱼,渔民们露出甜美的笑容,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冬天到了,湖面铺满了一层冰,钓鱼者把冰砸了一个窟窿,从那钓鱼,千万片雪花纷纷落下,大雪过后,湖面变得白花花一片,人们在冰上溜冰,滑雪,真是美丽的景色啊!
我喜欢这美丽的衡水湖。
在一个镜头前,一双专注忧郁的大眼睛。她手握铅笔,眼睛死死盯着破旧的黑板,是怕漏听老师的一字一句。但她的眼睛里又充满了重重忧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里读多久。
没错,她就是解海龙老师照片里的“大眼睛”——苏明娟。1991年5月,7岁的“大眼睛”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先生去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一眼就发现了专心致志的苏明娟。就这样,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了他的镜头。谁知道这个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女孩子,为了能够读书,每天要跋涉30多里路,本就蜿蜒的山路,还要渡过一座大水库,这多艰难啊!但是她,不管刮风下雨,从没有迟到过一次。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儿童的故事。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小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这双忧郁而专注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人们的赞助,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无数同龄的孩子们也自愿捐出了文具和生活用品,把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也无私的捐赠给了自己的小伙伴们。“希望工程”成了20世纪90年代的一座丰碑。这都是“大眼睛”的功劳。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知识改变命运,梦想创造未来!这个大眼睛的精神会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