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院子里的阴凉处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小铲子,地上放着一大堆和好的泥巴。我和小伙伴们正坐在板凳上,热火朝天地干着,玩弄着手里的泥,漫无目的凭着想像捏着。
“真无聊!”一个男孩把手里的泥向地上一摔,站起身来,“要玩泥塑什么的,就该去专业的店里面,那里工具齐全得很,比我们全程手工强多了。”他抬起头,眯着眼睛看那刺眼的太阳,恶狠狠地说:“天这么热,我不玩了。”蝉的叫声在空旷中回响,我没吱声,手里的泥在努力地变成一个圆形,扁扁的,做一个底座。
我又拿起了一小块泥,在地上滚着,想让它是一个长条形。但是由于泥巴太稀的缘故,总是不成形,或者粘在地上。我拿起了一点稀泥,把它放在干泥里混合、搅拌。继而在地上接着滚动,让它尽可能又细又长,居于中度。“太脏了!把衣服都弄脏了。”一个女孩抱怨着,“手也让土弄得干巴巴的。”蝉似乎也被热得不行了,它不再乱叫,保存点点体力。老柳树也懒地再摇摆。
我仍旧在重复手中的动作,把泥调厚,滚动,圈成圆形,放在底座上,看着愈堆愈高的圆圈,我不禁感到和伙伴们与众不同的所在了。太阳光辉依在,但热度像降了一点似的,我擦擦额头上的汗,对自己的作品充了自信,又投身在修改边角突出的泥土中。
完工了。阳光将做出的笔筒晒得更加坚固了。我在有轻微裂开的地方又平铺了层泥。伙伴们惊奇地凑过来,感叹着,却又想起了因为种种借口放弃制作的泥塑,不禁低下了头。轻爽的风儿拂过,吹在身上舒服极了,我满足而又开心地笑了。
从此,我的书桌上多一个笔筒,它派上了用途。它让我在那一次手工泥塑中感到了与伙伴们的与众不同。我坚持,所以有收获。它也让我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因泥塑而与众不同。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风景随心,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顶有山顶的风景,沿途有沿途的风景。如果我们走得太匆忙,忽略沿途的景色,那么收获的只是一路的疲惫与满目的苍夷。但如果我们用欣赏之心去观看远途的风景,收获的便是内心的愉悦与轻松。
俗话说,境由心生。即使你身处逆境,只要以乐观之心去看待,你将发现,逆境中的风景也别有洞天,不同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风景也各有千秋。苏轼的豁达在于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次逆境,他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面对亲人的分离,他虽有望月之叹,却也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心怀对团聚的向往,所以他心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风景。苏轼,一代词人,以乐观之心向前看,他的洒脱,在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的不羁,在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他的一生被贬,居无定所,但他以四海为家,“既来之,则安之”,平静地欣赏沿途的风景,故而他笔下的风景亦是绚丽的。难忘丰子恺《豁达开朗》中曾写道:“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人生即是如此,心若在,风景就在。心不在焉,再明亮的光也照不进你心中的角落。风景随心,境由心生。
尽管土地贫瘠,道路曲折,但是却仍有许多人选择在这里驻扎,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垦荒地,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秧苗,他们把这里育孕成美丽的田园,一花一草有了他们的世界,乡村的一缕缕青烟折射出村民的质朴勤劳。因为心在这里,于是他们忘记贫困,致力于耕作,在他们眼中,乡村的一切便是最美丽的风景。
陶渊明隐居山林,即使“环堵萧然,箪瓢屡空,”却也怡然自得,因为心在田园,所以他领略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近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