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很美,用寥寥几个字就把名胜古迹描绘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很痛,家愁思乡,亡国之情,用诗人肚肠寸断的语句,让读者泪流满面。
“诗像美味的咖啡,需要你细心品尝,就会慢慢体会里头的情感,你会发现诗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会让你回味无穷。”这是本班一位最热爱诗的男同学对诗的理解,而我喜爱诗,但我对诗的理解是很肤浅的,每当学习一首诗,我就会脱离实际的想入非非,诗中的内容让我无限遐想。
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一首优美的诗,忽然停下来问我们在小学学过的诗里你们最喜欢哪首,原因是什么?顿时我傻眼了,在小学学过的诗我早就忘得无影无踪了,哪还谈得上最喜欢,其实有时我觉得诗都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不是赤裸裸的把风景描绘给你,就是把思想、情感借助人物景观并显现出来。这些看法可能源于我对诗的理解很表面、很肤浅。就在这时,同桌轻轻敲着我的手臂跟我说,她喜欢《牧童》这首诗,她觉得从诗里体现出来的尽是悠闲自在的景象,她觉得这些是现在孩子最向往的童年生活,她认为这样的童年才有趣,才会难以忘怀。她很羡慕“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生活状态,她脸上尽显陶醉,看着前方滔滔不绝的讲着,我当时嘴上回应着,她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此后,我在回头想,其实他们的一翻话让我很震憾,可以把一首诗分析得头头是道,感悟得透透彻彻,让我心生敬佩。
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像赵翼的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是智慧的结晶,诗是美的体现,诗是文字的灵魂。
黄色的花瓣特含蓄舒展着,细小的花瓣微敛,一朵朵在阳光下高傲地伸展着,看到这黄色的,菊的海洋,随风荡漾,我不由得停住脚步。
一阵清风,一个锄头,一首小曲,悠闲的耕着一块小地,望着正午烈阳,拽一把毛巾,抹一把汗水,抬起,又放下,一锄锄向下砸去。累了,席地而坐,捧一弯清泉,瞥一眼草间,野花绽放,争先恐后,唯有你,菊,独自在一旁,任风掠过,任流言蜚语纵横,只要我心仍在,还有一颗纯洁的心,就不会被他人左右。这乱世之中,只有你我,默默无闻,隐居于世,只有你我厌恶这世界动乱不安,高官原禄,而民则不聊生啊。摘一朵菊花,轻轻放入衣襟,仿佛世上只有你我,我不由得停住脚步。
一座木屋,一弯明月,一朵野菊颇有“带月荷锄归”之感。推开那扇木门,吱吱响,上面的朽木,足以证明它的年老。把你轻轻拿出放在桌边,拿出干饼,稀少的,只有几位米的饭,在饼上的牙,来回磨动,扯下一块放入嘴中,丝毫不想那些趋炎赴势之人,在官场的餐宴,只愿如今闲话,安逸,如同这菊一般,不争不抢,只愿守住本心,隐居田园。我爱萄,更爱这田园风光,朴质的村居,没有媚眼相陪,只有真诚,菊和我一样,同其它菊花一同为伴,我不由得停住脚步。
清晨,鸡鸣阳起,带着花香,走进这有些朦胧还不太亮的田园,寻找着菊花,悠静淡雅的菊花,随意在山上来回游荡,弯下腰,采朵菊,发现了别一处美景,正可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有野兔跑过,穿过菊花丛,荡起一片涟漪,在深山中悠然自得,不惧风吹雨打,小虫侵蚀,只在深山中做自己,隐在边远之地,对朝庭,对高官,不仅没有一点思念,反而心生厌恶,远离世事,不忘本心。坐在菊丛中,闻着花香,望向天边,不知怎的,一见到他,我不由得挺住脚步。
蓝天白云,菊悄然出现,隐居于山,坚守自我,高傲地立在群花之中,每见到它,我不由得停住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