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便是书籍忠实的追随者,我们之间的缘分早在我懵懂的孩提时代就结下了。记得我看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柳林风声》。书的扉布页上不知谁写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你可以在阅读中可以领略到大世界的无限风光。”
我常常在静谧的夜里阅读,安静的坐在床上,窗外清冷的月光进入我的房间,在书页间跳跃。伴随着夜来香的气息,我迫不及待地泛舟书海。书中的哲理如春风般拂过我的心灵,使我仿佛到了美丽的仙境之中。
在这惬意的时光里,书页一张张地翻过。从连环画到百科全书,从注音到世界名著,从《唐诗三百首》到《诗经》《楚辞》,经过了十四个春秋。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传世之作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书籍中,我体会到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体会到了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坦然,体会到了王维“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浩浩霸气……
诚然,阅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对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显得有些浪费。但是没有阅读,人生就变得不完整。英国作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明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使我摒弃了杂念,使我浮燥的心灵冷静下来。它是我的良师益友。通过它,使我看到了世间万物,填满了我空虚的生命,它使我看到远方闪烁的希冀。
书就是这样伴我一路成长,正如《劝学文》说的那样,“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我们在书中读到不同的风景,书将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与书同行,让书伴随我们一生。
友谊,就像一首歌,用悠扬轻快的曲调唱出成长的瞬间。
自从升入初中以后,有了全新的朋友与生活。小学的朋友不再常驻在我的脑海之中,甚至逐渐淡出。在全新的初中生活了一年后,直到一条信息的出现,才唤醒了我对小学同学,童年友谊的回忆。
那是我的一个朋友邀我去同学聚会的消息。
某时某刻,我的心中曾闪过隐隐的不安:当年纯真的友谊,会被破坏吗?同学们的那一份信任,可有当初那样完好地保留下来吗?
那一时,那一刻,我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被触动。曾经那些温馨的回忆,调皮的绰号……都如潮水般涌进我的脑海中。
思绪随时间的潮流向前漂去。
还记得,刚入学时的懵懂无知,胆小,害怕。是全班同学共同接纳了这场缘分,将一切的尴尬和胆怯化为乌有,炼就了这场友谊。是学习中的考验,合作与帮助,使友谊如珍珠一般地纯粹。我们之间没有各种猜疑,只有无条件的信任:时间不能淡化我们曾经六年的同学缘!
记得五年级的一个下午,我早早地写完了作业,坐在补习班等待家长来接。当我即将无聊地坐不住时,另外几个同学也写完了作业。见我还没走,就拉上了我跑到了另一个教室,兴高采烈地和我玩开了。尽管都是些现在看来幼稚的小把戏,但让我打发了无聊等待的时间,沉浸在了“天黑请闭眼”“叠罗汉”“写‘王’字”等游戏中。灿烂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在不知不觉中也加固了我们的友谊。
回忆的镜头继续推进,回放出当年毕业分离的一幕幕:
毕业晚会的最后时刻,毕业礼物,已经送了。想说的话,也已经说了。可不知为什么,眼神却离不开。交汇的眼神中,似乎有着千言万语难述尽。这,就是友情吧。我始终都相信,友谊从未走远。
毕业后,我们可以依旧相聚,可以像从前那样嬉戏打闹。只不过,升入不同学校的我们,也许会有不同的未来,也许会有巨大的改变。相聚,让我明白:友谊从未走远。各奔东西的,是学业。而从未走远的,是我们的心。相貌可以改变,学识可以改变,想法可以改变。然而在很多时候,友谊不改变就已经足够了。
培根说过:“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朋友可以分别,但友谊却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