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爸的老家有一种习俗叫抓周。就是当孩子满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在孩子面前,任其抓取,每一件物品都有一种寓意,以此来预测孩子的前途和性情。当然啦,这更多的只是一个生日的庆祝方式而已。不过据爸爸说,我当时毫不犹豫地爬向那本书,并且牢牢地把它揣在了怀里。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吧!
爸爸说,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它。除了会喊爸爸妈妈外,我会说的第一个字就是“书”,我会说的第一个词就是“讲故事”。每天我都会高高地举起小手中的那本书,蹒跚地走到妈妈面前,跟她说:“讲故事”。也就是从那时起,妈妈每晚都会给我讲故事,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来不曾间断,直到五岁时我学会了自己看书。
长大以后,我最常去的就是家附近的那家书店。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放学后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作业然后去书店看书,直到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把我从书店拽回去。记得有一次,我又和往常一样低着头,迈着小碎步,快速地从书架上取下前一天没看完的那本书,蹲在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很快乐,我又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每天都只是去看而不买。正当我忘了时间,忘了周围的人,随着主人公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之时,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孩子,来,阿姨这里有张小凳子,你坐着看吧,阿姨看你每天蹲在这里怪累的。”哦,这不是书店柜台里那位营业员阿姨吗?看来,我每天的小心翼翼真是掩耳盗铃之举啊!从那以后,我每天进出书店都会和阿姨打招呼,阿姨的那张小凳子也成了我的专座。
正如毛主席所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而书不可一日不读。”看来,我这一身从此将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啊!
年糕,是历经千锤百打之后产生的。家乡的年糕,亦是如此。
——题记
弋阳年糕,是江西最好的年糕。
今年过年时,我和爸妈回老家弋阳。有幸观看了一场家乡传统的打年糕表演秀。
“一、二,打!一、二,打!”雄浑有力的声音在这个小院子里回响。这是一户人家过年在打年糕——寓意来年节节高。
先把弋阳特有的大禾米浸泡,之后用大锅蒸,蒸好之后放在一口臼里。一个男人站在臼边,拿一个大号木锤捶打臼内的米饭,使其从颗粒状转变成团状。而一个女人,在男人举木锤时,迅速的翻转臼内的米团,使米团能平均受力。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告诉我,年糕,要打,才能将其中的韧劲打出。这是弋阳年糕出名的重要秘诀之一。
年糕打好之后,热情好客的人们请我尝了一块,果然,香甜软糯。心灵手巧的家乡人将年糕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老虎、兔子、花……
在回程的路上,回想着桌上冒着热气的一碗碗年糕,和同样冒着热气的家长亲人的一张笑脸,令我总会不由得想起老奶奶的那句话:年糕,要打,才能将其中韧劲打出,这是弋阳年糕出名的重要秘诀之一。
在我反复品读之余,忽然顿悟:人也是这样。如年糕一般,要经历千百次的磨炼,才会韧劲十足,成为人上人;家乡年糕,因能扛住千百次打击,才成为上品。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众人的不解和999次失败后,发明出能照亮历史的光芒;童话之父安徒生,在打击中写出了让3至99岁的人都可品读的童话;居里夫人,在一次次失败后,成为了人类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是他们有年糕般的经历,历经了人们不可想象的打击和磨难,方成人上人。家乡的年糕历经木锤的千锤百打,成为了年糕中的精品,品牌中的名牌。
是的,家乡的年糕告诉我:千锤百打出精品。此次家乡之行我受益匪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