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总是相对的,有光亮,就有阴暗;有善良,就有邪恶;有虚假就有真实。法与德,便是衡量是与作的标准。
《资本论》中有一句。“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在一些商人眼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绝对的利益。不得不说,确实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不顾一切。这是他们心中的法律与道德。而在某些人心中对我好,即使善;对我恶,即是坏。也有也有些人认为好人与坏人本质都是一样的,毕竟人性本善。坏人只不过是在小时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是受到了环境影响。只要给予恰当的法律与道德引导,他就能改过自新。
是,都有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法与德的认识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价值观。儒家思想以“礼”“仁”义”“智”“信”为核心。道家讲究“整体论”和“机体论”。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有各家的创造者,也有各家的支持者。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法治理国家。乱世时法家为主,和平时以儒家为主。法律与道德随时变化,也应有不同的标准。
道德与法律共同定制了是与非,而法律又是以道德为基础。两者互补,舍一不可。道德为根,法律至上。同时遵守,方可成。若无是非,无判断,无法与德的约束。社会便成为黑暗的泥沼,成为原始的时代,杀人放火处处可见。而道德化为黑暗中的火把,法律化为暗影中的双剑。
也许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法与德,不应当强制改变,却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大局观。
当时光悄悄侵蚀着你的容颜,当社会慢慢的摧残着你的心灵,当挫折来袭,你陷入低谷。家,已经不止只是一个房子,家的意义,正在改变。
少年时期的家,是一家人的家。上学时在家中与妈妈道的一声再见,不是简单的意义了,那是孩子对母亲的眷恋。得到好成绩时与母亲的自豪,是一个学子渴望得到母亲的赞扬。于是乎太过于简单的温馨,也能成为每一个少年成长中最美好的记忆。家的意义,是成长的石碑,是对家人的爱。
中年时期的家,是肩负着责任的家。作为一家的顶梁柱,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在家拥有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这时的家,又变成一个家庭的家。但尽管有多累,只要回到家看看家人,与他们聊聊天,当有一家人相互扶持同进共退,再多的泪,再多的辛酸也不及那一分一秒。
老年时期的家,是一个能承担经济的家。在家中能抱抱孙子,跳跳广场舞,能吃上一口热饭,穿上一件保暖的衣服,能有一个自己的家……过完生命最后一分钟时,身旁有家人在照顾着,难过着。回想这一生,也就真的叫“老有所依”了吧。
家是很多东西,他是很多东西。可以是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名词。它抽象模糊却又清晰无比,它千变万化却又形式单一。但它,值得我们拥有也让我们想要拥有。
为什么所有人都拼命想要一栋房子,其实当有了家人,就叫家了。是房子,也不是房子
世界这么大,能有缘分相聚在一起,真好。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份爱,甚至拿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它是由家人做的,意义就不同了。当你真正想要一个家时,那时,家的意义才不只是一栋房子,你会非常期待,而当你真正拥有一个家是,却又不珍惜。可你别忘了,有多少人没有家,没有家人,甚至连一栋房子都没有,这时,好好想想怎么去珍惜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