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年味作文600字

admin 初一作文 2023-09-21 70

年味,家人团聚的暖味;

年味,戚友之间的情味;

年味,鞭炮轰鸣的热闹味……

团聚暖味

大年三十,按照惯例我家和小叔家会围坐在一块儿吃一顿团圆饭,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家庭团聚日。

妈妈在厨房里张罗了一天,为我们备上了丰盛的年夜饭,那一道道菜看得我眼花缭乱;巧手的婶婶为我们端上了她亲手烘焙的蛋糕,香甜的奶油味,一下打开了我的味蕾,我真恨不得自己多出一个胃来,吃个够。

当然最让期待的还是压岁包了,吃完饭,爸妈叔婶和爷爷给我们发了压岁包,我的手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关于这些压岁包,我早就想好了,我要用这些钱买许许多多好看的书。戚友情味

晚餐结束,戚友之间必去“串”门,每次开门便传来一阵热情的问候,加上“串门客”的手中还拎着那有戚友祝福的“年货”呢!

我们拜年的第一个地儿——曹家塘。见到亲戚时需要按照辈分来叫,而朋友应按俩人的友情来。这是非常考验记忆力,幸好我的记性不赖,可百密一疏——轮到昂利阿爸时,我的“记忆系统”失效了。最后只得他自报“家门”,才跳过这轮“认亲”……

鞭炮闹“味”

夜晚的农村,“炮”声撕碎了黑夜的幽静,一切都像被吵醒了似的。烟花烂漫,五彩纷呈。我被这美丽的景象和刺鼻的硝烟味魅惑了。叔叔不知何时为我们这群小孩子准备了一些小鞭炮。我虽年龄最大,可却不敢点火。因为鞭炮刚点着时会火花四溅,我真担心把自己炸伤了。于是我让老爸帮我点火……

老爸对我说:“鞭炮是要自己放的,自己玩的,怎么能让别人帮你玩呢?”听了这话,我的脸像桃子一样,慢慢“成熟”……在初次成功之后,我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纵烟狂魔”。

年味,一种惊喜的“味道”;年味,一种熟悉的“味道”;年味,一种响亮的“味道”。

一个梦。

我置身于一个热闹的街市。我隐隐约约看见,街市上人来人往,大家都穿着红衣裳,手上提着款式多样、正红喜庆包装的年货,用亲切的家乡话谈论着“年”这个话题……这些昔日再普通,再平凡不过的场景,如今我只在年味儿浓郁的家乡才能看见、听见。寻梦?寻根……

马上要过年了,为感受浓郁的家乡年,我们决定回老家——陕西华阴,陪长辈们过新年。我热切盼望的,怀念的年味儿,这次终于可以再次看见、听见……

上飞机,下飞机,转高铁,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回到县城的家,我们还来不及卸下疲惫,就急急忙忙赶去村里跟外婆和奶奶报平安。

“外婆,我们回来了!”我人还没走近,声音已经从村口响到了外婆的耳朵。等我走近时,多么熟悉的画面:外婆一只手扶着门,一只手拄着拐杖,佝偻着腰,探出半个身子,在张望着。

“回来啦,快让外婆看看,呦呦呦,又长高啦!”外婆把扶着门的手挪下来牵住我的手。那粗糙的掌心的纹路,那暖暖的掌心的温度,我的心里微微颤动了一下,我知道,那是幸福,是心安。

第二天,正好腊月二十八,在北方习俗中是买年货的好日子。这不,一大早外婆就张罗着让舅舅把我们拉到县城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也是买年货的聚集地)置办一些对联、灯笼、干货、水果等等过年必备的东西。转眼就到了县城。你知道,县城很小,几条街的街坊都认识的那种。但是,别看我们的县城小小的,我因为许久没回家过年,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大街上的人们摩肩接踵,我想大概是在外流浪漂泊奋斗的游子都回来寻根了吧。再放眼望去,整条街一片火红。红灯笼、红对联、红苹果、红袋子,简直是红红火火了。穿红衣裳带红围巾的大妈大爷拎着好几个袋子的年货,虽然很重,却好像比平时力气更大,人精神倍爽,喜气洋洋地走在街上。我紧紧拉着舅舅的衣角,穿梭在人群中。

舅舅一边走一边给我介绍这里的美食,什么“张三爷家的柿饼最甜,是他亲手做的;什么西边头一家对联,出自华阴文化名人,还是现场写的对联;什么灯笼就要数南巷头那家结实,又大又亮;什么干货嘛,路边小摊就行,便宜实惠……”

我一个生活在忙碌繁华城市太久的孩子对这小县城朴实、温暖的年味真是久违了。其实不需要多繁华,路边吆喝着、笑容憨甜的大爷;嘴上说着不讨价来,转眼人来了又说是自己人可以降两毛的婶婶;路边嘻嘻哈哈玩摔炮的一群小孩儿,这里的一切,简单平凡,却是我印象中一直寻找的家的味道,暖人心,倍舒适。

时代的脚步迈得太快。我还清清楚楚记得我小时候回老家,外婆抱着我也来到过这十字路口买年货。还是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婶婶,当时,她还拿着一沓旧旧的纸币找零呢。现在可不用这么麻烦了,婶婶拿了一块牌子,正面印着支付宝收款码,反面印着微信收款码,只要把支付金额和密码一输——“滴滴,支付宝到账10元。”你瞧!多方便多快捷呀!不仅是这位婶婶,整条大街卖年货的人都会使用快捷方式结账了!再看看,以前没有汽车的人们出行不方便,现在“滴滴一下,马上出发!”。时代的发展,为小县城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是啊!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整个国家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挤人群拥挤的绿皮火车到坐在印着MadeinChina的高铁和飞机上喝着咖啡看书;从付纸币到出门只需带一个手机……变化的东西太多了,多到让我们害怕会在某一瞬间,就丢掉了人们最真实的模样。还好华阴人的朴实无华一直从未改变,我在我的家找到了安心。

因为时代的飞速发展,华阴的传统文化也变出名了。华阴老腔,已从一个小县城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五岳之一的华山旅游业也越来越国际化了;这里还有拍摄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出名的甑糕,就连奶奶家的农家乐也接待过不少国际旅友……

尽管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历史传统却从未改变,寻梦?寻根!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