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是个走亲戚的好日子。我接下来要讲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天春节里走亲戚的。
那天,我们一家四口去姥姥家串门。我们刚下车,一位陌生阿姨走过来,似乎是要迎接我们。我们见此急忙下了车。本以为她是我不熟悉的亲戚,会先给我压岁钱,没想到她一开口就是:“妮,考试考得咋样啊?”“挺好哒!”我强颜欢笑道。实际我的内心却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差不多年年都问,年年都问!听得我耳朵都聋了!“妮,给你个钱!”那位陌生阿姨又补充道,同时手里还拿着一张五十元钱。你以为我会直接接下这五十元钱?不,戏要做全!我先是伸出胳膊,冲着那位陌生阿姨拼命摇手,还不忘说:“使不得!使不得!”但,我打开上衣口袋的动作早已出卖了我。而她也一直谦让:“拿着吧,拿着吧。”动作也跟语言一致。经过我们三百个回合之后,最后这压岁钱最终还是落到了我的手中,不过这五十元钱看着有些眼熟,好像在哪见过,在哪呢?等等!这不是去年妈妈替我保管好的红包嘛?
紧接着,那位陌生阿姨说:“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你该叫我什么呀?”啥?她在我小时候抱过我?为什么陌生人也可以抱我?莫非我认识这位阿姨?我当时是一头雾水,有说不尽的问题要问。我答不上来,于是我看着她,她也看着我,空气就这样静止三秒后,妈妈见此不妙,于是插嘴道:“啊!这是你从未见过的二姨!这是你们第一次见面!妮,快叫二姨!”啥?她原来难道某在小时候抱过我?她原来是我亲戚?“二,二姨……”我支支吾吾地叫道,那场面,别提有多尴尬了!“诶……”就这样,尴尬的场面又持续了几秒……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明明从未见过这位亲戚,却又为何感觉跟她如此熟悉?
“圆是几何图形中最复杂的。”
“复杂?”
“是的,圆,包罗万象。”
第一次接触到圆,是爸爸给我讲的,当时我才三年级。记得那时,爸爸画圆的动作轻盈、娴熟,只是将那圆规轻轻一推,便能画出一个有着完美弧线的圆。我跃跃欲试地拿起圆规在纸上画,可那圆规像欺软怕硬般不听我使唤,我画了满纸的鬼符也没能画出一个圆来。
爸爸看了看笑着说:“圆可没那么好画,要经过长久练习才行,我可是画了二十多年啦。”
我不禁一愣,直到四年级,方才读懂了那圆。
那年,我放了假,便随父亲来到他的课堂上,在一边写作业。爸爸前几天高血压犯了,去医院治疗了两天,还没等医生批准,又回到课堂给他的学生讲课了。
随着课堂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眼看快下课了,同学们在爸爸认真的讲述下,似乎都收获颇丰。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个圆面积的问题,爸爸刚拿起粉笔准备开讲,下课铃响了。看着学生们失落的表情,爸爸拿起了他的圆规在黑板上画起来。可能是体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站了四十五分钟的他,画他画了二十几年的圆的时候频频失误。他的眉头渐渐紧锁,脸因用力而涨的通红,牙关似乎也咬的紧紧的,手上的青筋一根根露了出来。有些不耐烦的学生们提议:“就随便画一个意思一下吧。”可爸爸似乎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而我,竟然发现爸爸平时粗壮有力的手臂居然在抖动,密密麻麻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渗出。同学们不说话了,一个个屏气凝神注视着父亲,似乎和我一样在心中为父亲加油、担心。终于,在爸爸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下,他终于用心中的一股劲在黑板上画下了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美的一个圆——责任。刹那间,我方才明白这个圆的意义。同学们格外认真的将这题最美的解析写在了纸上,记在了心里。
终于下课了,在夕阳的照耀下,这个圆显得格外耀眼,值日生将那个圆从黑板上擦去了,可那个最美的圆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
放学了,我有幸见到父亲用的那个圆规,它是那么旧,木皮已经掉落了不少,随便拉一拉便发出“咔吱”的声响。我很是不解,问爸爸为何不换个好用的,一个新的。他摸着我的头对我说:“用久了顺手了,有感情了,它的岁数都比你大了呢,我怎么舍得扔了呢?”
我才明白,这圆规,就像父亲教师的身份,他用付出做半径,用责任心做圆心,用他的青春和不懈的坚持,为祖国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圆。
这一次,我读懂了那个圆,那个美丽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