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是一个淘气包,无法无天。但他在我眼里,却是整天给我带来乐趣、让我开心的人。
那天,我跟哥哥一起出去玩。我们走到一处有砖头和很多杂草的地方,哥哥一看,便想了一个玩法。只见他把砖头一块又一块的拼成了一个六边形,并继续往高处摆。等摆好后,他抱起旁边那一大堆一大堆枯死的杂草放进里面,再随手一摸,把口袋里的打火机拿出来,往杂草里一点,起火了……
眼前的砖头,仿佛成了一个温暖的大火炉,我也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啊!这里面起火了,变成了一个大火炉!”哥哥在旁边昂首挺胸,一副了不起的样子。渐渐地,我看着这烧得旺旺的火好像一位凶恶的恶魔,正怒气冲冲地向我们这边蔓延过来。
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呼——呼——”风挑逗着正在发怒的恶魔,恶魔终于发狂了……他的魔抓到处乱抓。哥哥一看,连忙拿起树枝到处灭火,我也赶紧来帮忙。不一会儿,火终于灭了……看着眼前这片被火烧过的土地,我们忍不住唉声叹气,我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哥哥在旁边喘着粗气说:“终于灭了,还好有惊无险。”
虽然我们干了一件傻事,但童年里也多了一份乐趣。我真想对哥哥说:“有你真好!”
我喜欢语文,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国学经典,喜欢语言和文字所散发的魅力,喜欢中国的传统龙文化。
去年,学校里发了一张订书的纸,我在浏览过所有书名后,毫不犹豫地在《国学经典》后画了个勾,买下这本我关注了很久的书。
我之所以会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的妈妈,记忆中的她在小时候就让我看关于传统文化的书,还告诉我:学生时代心灵纯洁,精力充沛而且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一些国学经典,并把它熟读成诵,既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也可以汲取智慧,丰富思想。一开始,我是被妈妈困在桌子上死读,后来,我便化被动为主动,去与文字交流,去感受语言文字,感受中国传统龙文化。
几个星期后,书发下来了,我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里面孔子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起了我的沉思。
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了,人情却淡漠了;通信手段发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更远了。拥抱亲情,收获友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换位思考,以一颗真诚的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理解对方。具体地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这些都可以是我们身边的小事,例如:答应了帮同学打扫卫生,就要准时;在校园里看到老师主动问好;在有同学不会的问题向你请教事,不烦躁,不推脱,细心地,耐心的帮助同学,乐于助人;这都体现出我们的素质与文化素养,都是中国龙文化的传承。
语言真的很神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都是我所感兴趣的。
在《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的“或”在古代是有时的意思,在今天,就成了或者;“虽乘奔御风”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到了现代就变成了虽然。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明显。如《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一句中“自”意为“在”,“自非亭午夜中”一句中“自”意为“假如,如果”。
在学习了传统文化后,我们在讲话时,也会多一份雅致与凝重,少一分苍白与漂浮;多一分精炼与轻灵,少一分琐碎与笨拙。学习传统龙文化,诵读国学经典,感受语言魅力,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