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炊烟是家乡的符号,家乡的气息;如今,炊烟是绵长的思念,是烙在心底的风景。
春天的炊烟,带着春的生机与活力。它缠着树梢,绕过山丘,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它与春风作伴,吹拂过潺潺的小溪,抚摸着柳树的新叶。乡村因它而生机勃勃。放学归来的孩子,走在爬满青苔的乡间小路上,老远便看到自家屋顶缓缓升起的炊烟,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他们仿佛感到炊烟的召唤,不觉加快步伐,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秋天的炊烟带着丰收的喜悦与满足。金黄的麦田里,是一排排的麦浪;香甜的果园里,是一个个成熟的果实。勤劳朴实的农民正忙碌地采摘,这是他们用汗水和希望浇灌的土地。不久,村子里就热闹起来,家家灶洞里点燃了热情的红色。炊烟带着一家人丰收的喜悦飘向远方,为明年的收成许下美好愿望。
冬天的炊烟,更有了家的暖意。在外打工的游子还未到家,就见到徐徐升起的炊烟,心里不觉暖暖的,他们知道父母为了这久违的相聚费了多少心思,走在回家的路上,似乎已闻到母亲的味道,又或许是家乡的味道,那是炊烟的味道。炊烟是陪伴母亲的风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青丝熏成了白发,青春和美丽也随炊烟渐行渐远。
袅袅的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是父母的想念,是家的温暖。可如今,这平常而普通的炊烟却消失了踪迹。日子一天一天变好,炊烟似乎不被需要了。人们大概忘记了曾经陪伴着他们成长的炊烟。于是,他躲起来了,静静的,悄悄的,不留下一点地离开了。
炊烟是家乡最后的余音,是我最绵长的思念,我舍不得你。我把你烙在心底,化为心底最美的风景,期盼与你的再一次相遇。
有一个名字,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就是雷锋。他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二年,但却如烟花绽放一般,一刹那,也能带给人身心的震撼!又到3月,忆雷锋!
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小时候家人都相继去世了,在毛主席解放中国后才圆了他的读书梦。最后,雷锋也为党献出了短暂却有意义的一生。他看见建筑工人们正在搬运砖瓦,自己也情不自禁干了起来;自己攒的200元全部捐给了祖国,为了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刚被火烧伤手,又立马赶去大坝上抗洪,却从未吭声;在同学有困难时尽力相助……有人说他“傻”,因为他是那么的无私,可这不是傻,而是我们许多人心灵上所欠缺的真正的智慧!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活雷锋”,要有更多人弘扬那永存的“钉子”精神!
3月5日中午,带着对雷锋叔叔满满的怀念、敬仰之情,我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做了详细地讲解,从成长历程、生平事迹,到雷锋日记、雷锋的精神内涵,带领同学们更进一步地了解雷锋。没有人感到乏味、无趣,大家都热血澎湃。二十二回的春秋,二十二载的年华,二十二年的生命,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很多很多……可惜,他因公殉职过早离去。我想,如果他能再活久一点儿,大概做的好事真的要一列长长的火车才能装得下了吧!眼眶不禁湿润,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也一定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向雷锋同志学习!
虽然我们所有人都被雷锋精神所感动了,可真的能做到吗?有多少人,见到垃圾不拾,随便踢一脚就走开了;看见老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怎么也不肯让座;马路上老人摔倒了,只是围观,却不愿上前一步将老人扶起,走过马路……这种事,同学们都见怪不怪了吧。那在这时,大家为何不愿做个“小雷锋”,做点儿举手之劳之事呢?从小事做起,终有一天会做成大事的。
雷锋,如春天的微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如破冰的暖流,唤醒人们紧闭的心灵。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精神,将在我们心中闪烁着永不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