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树和月季花】
在国王的御花园里有两株植物:一棵是大树,一棵是月季花,它们面对面地生长着。高傲的月季花常常不把大树看在眼里。
“你会开花吗?木桩子!”月季花高傲地问。“不会,月季妹妹。”大树温和地说,“就知道你不会开花,傻东西,一块烂木头!你看我多么高贵,多么光彩,就连美丽的蝴蝶们都围着我团团转。而你身上只有那些傻头傻脑的知了在乱嚷嚷。”月季花说,还斜眼看着大树,眼光里全是不屑。“我确实没有吸引一只蝴蝶,但这不是傻。”大树争论说,“你的美丽是有限的,当你过了开花期,还不是跟我一样的,还有……”“别说了!”月季花愤怒了,“你怎么敢跟我顶嘴!就连尊贵的王后都赞美我。哼!走着瞧吧,过不了几个月,你这块烂木头就会被国王的仆人从御花园里扔掉,我却留在这里,一直美丽着。”大树摇摇头,不再理会月季花。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国王和王后在大树下举行了几场热闹的宴会,慢慢地,国王越来越喜欢这棵大树了。而月季花却在一次大风雨中被吹的七零八落连根拔起,让国王的仆人扔到街边的垃圾桶里,变成了垃圾。
小作者:刘兆洪
【篇二:小花和小草】
公园里有一棵小草,和一朵小花。骄傲的小花看不起平凡不起眼的小草,天天向小草炫耀自己的美丽。
“小草,你看我长得多漂亮,多引人注目!”小花傲慢地说,“看你那么平凡,别人看你一眼都没有,他们过来都是为了欣赏我那婀娜多姿的身材和缤纷绚丽的衣裳。”
“我确实没有你漂亮,但是,我们都是为春天增添生机的。”小草不卑不亢地说。
“住嘴,你居然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总有一天,你会被别人踩踏,直到化为灰烬,而我却一直在这里,咱家祖祖辈辈给人们欣赏观看。”小花恼怒地说。
“你这么漂亮,我甘愿做你的陪衬,何必针锋相对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小草平和地说。
“哼,你配吗?”小花轻蔑地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天,小花和小草正在晒太阳,突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小花就得意地对小草说:“看到没,他们都是为了看我而来的。”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小草惊讶了,那个小男孩把小花给摘走了,小花正拼命在喊救命呢。小男孩摘了小花,玩了一会儿,就把小花随意扔掉,跑远了。
过了几天,小花已经枯萎了,而小草却还在这里生机勃勃地生活着。过了几年,公园里有了一大片草地,经过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多么漂亮茂盛的草地啊!”
小作者:朱亦凡
【篇三:真花和假花】
一位富人的房间里有两束花,一束是真花,另一束是假花。美丽的假花看不起真花,常常嘲笑它。
“你有我美丽吗?”假花傲慢地问。
“没有,假花姐姐,您比我漂亮。”真花彬彬有礼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没有,丑陋的家伙!”假花更加没有礼貌了。
“亲爱的姐姐,我虽然没有您漂亮,但并不是丑陋。”真花争辩道,“我的美丽来源于大自然,而您的美丽来源于人类,我们各不相同,怎么能相互比较呢?”
“闭嘴!”假花生气了,“你算什么东西!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凋谢了,就会被主人扔出家门,而我却会讨主人喜欢,永不凋谢!”
“假花姐姐,我们各有各的优点,您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真花温和地说。
“你这臭东西,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教我了!”假花恼怒了。
真花不再跟假花说话。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这天,富人的老朋友要来家里做客。富人立即把房间里的真花和假花拿到客厅里布置起来,真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而一旁的假花却早已被灰尘覆盖地严严实实。老朋友来到客厅,他看了看真花,微笑着说:“老朋友,你的花不但让人神清气爽,还让人赏心悦目啊!”他又看了看假花,皱起了眉头,说:“老朋友,你的假花不但不美丽,而且上面还堆满了厚厚的灰尘,赶紧把它扔掉吧!”富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把假花狠狠地扔掉了。
从此,富人看着妖艳欲滴的真花,更加细心地照顾它了。
小作者:黄淳绮
【篇四:瓷勺和不锈钢勺】
在小主人家里有两把勺子,一把瓷勺,一把不锈钢勺。每次有客人来,漂亮的瓷勺总是得意洋洋地出场,而不锈钢勺却一直默默地待在橱柜里。每一次有客人来都轮不到它,瓷勺常常讥讽它。
时间悄悄地溜走了。一天,瓷勺傲慢地对不锈钢勺说:“不锈钢勺,瞧瞧你呆呆的样子,谁会喜欢你?再看看我,我多么精美别致啊!身上还有花的图案,多美啊!”“你真的很漂亮,瓷勺兄弟!”不锈钢勺淡淡地说。“哈哈,我就知道你不敢和我比,丑陋的东西。”瓷勺说着,更看不起不锈钢勺了。“我是不敢跟你比,但不是因为丑。”不锈钢勺说,“我们生来是为主人服务的,不是用来比美的,说到为主人服务,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别说了!”瓷勺恼怒了,“你怎么能跟我比?你等着吧,很快你会被大家遗忘的,而我却被大家喜爱,成为勺界名星。”“别这么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不锈钢勺谦虚地说。“跟你在一起,我觉得羞耻,你不配留在这宽敞的厨柜里。”瓷勺轻蔑地说。不锈钢勺不再理会瓷勺。
过了几天,小主人依然用瓷勺吃饭,突然他一不留神“哐当”一声瓷勺碎了,小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把瓷勺扔进垃圾桶,拿起不锈钢勺继续用餐。过了一会儿,只听清脆的声音又一次在耳边响起,不锈钢勺也掉地上了。咦,不锈钢勺没碎,主人把它洗一洗,它变得更干净、光洁。
就这样,不锈钢勺成为了大家都爱用的勺子,瓷勺渐渐地被大家遗忘。
小作者:钟睿
【篇五:小树和月季花】
在公园里有一棵小树,它很矮小,树干歪歪扭扭的,还有难看的树皮。树旁边的草地上长着一束月季花,它很漂亮,有着红
色的花瓣。骄傲的月季花瞧不起小树,常常讥讽它。
“咦,这是谁呀?长得那么丑的树干,还是棕色的。”月季花傲慢地说。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生来又不是来比美的。”小树谦虚地说道。
“住嘴!”月季花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和你在一起,我感到很没面子。”月季花撇了撇嘴。
“何必这样说呢?”小树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你算什么东西!”月季花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会丑得不能见人,而我却美丽无比。”
小树不再理会月季花。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就到了夏季,正是花开草盛最活跃的时候,然而一场风雨打破了宁静。
“轰隆隆,轰隆隆……”下起了狂风暴雨,雷公公哈哈大笑的声音伴随着闪电时不时地出现在天空。这时,月季花突然大声喊:“救命啊!”小树低下头,看见月季花在狂风中东倒西歪的,它的那些美丽的花瓣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小树赶紧伸出它那粗壮的手臂护住了月季花。
雨终于停了,风也停了,小树安然无恙,而月季花呢,它的最后一片花瓣也被风吹下来,庆幸的是它没有被整根吹走。
“谢谢您!我希望我们以后还能做好朋友。”月季花羞愧地对小树说,小树开心地笑了……
【篇六:树根和树叶】
春天来了。公园里,大树抽出嫩芽,长出绿叶。
树叶觉得树根很丑,就奚落它:“瞧瞧你,那么丑,在潮湿的泥土里,在阴暗的世界里,不见光明。我却在明媚的阳光下自由生长。”
树根说:“不,我在地下吸收营养,使你们生长,就算不见光明也没有关系。”
树叶大笑道:“不,是你太丑了,不敢出去,才待在土里。”
树根叹了口气,说:“我提供营养给你们,你却……”
“住嘴!”,树叶愤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夏天,人们在树下乘凉,还不是我的功劳吗?”
“那是因为我给你提供了营养啊!”树根语重心长地说。
树叶刚想说话,树干却说:“树根说的是对的,没有它,我们就会枯萎、死去。你就会落到地上,腐烂在泥土里没有价值。”
树叶发怒了,吼道:“树根那么丑,在阴暗的泥土里,而我在高高的枝头上,是那么高雅。”树根不再理会树叶。
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落下,掉在土里,慢慢腐烂,被树根吸收。树叶这才明白,自己的美丽是因为树根每天提供养分。每个部分都很重要,有些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才值得尊重。
小作者:滕浩宇
【篇七:蜡烛和电灯】
从前,有两个小家伙,一个是蜡烛,一个是电灯。骄傲的电灯看不起蜡烛,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小蜡烛!”电灯傲慢地问。
“不敢,电灯兄弟。”蜡烛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电灯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蜡烛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带来光亮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光亮,我不见的比你差。再说……”
“住嘴!”电灯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题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融化掉,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蜡烛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电灯说。
有一次,停电了,小朋友还要写作业呢,他们就想起了蜡烛,又可以写作业了。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小作者:王彰汝
【篇一: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王钰博
轻咬一口,光滑细腻的皮儿在嘴中滚动,鲜美的汤汁浸透舌头,富有弹性的肉馅在口中跳跃——这,就是我最爱的家乡饺子。
每一年春节我都会回到山东老家,每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奶奶都会给我包饺子吃。奶奶先拿起一盆面粉,在当中敲入几个鸡蛋,再用她那布满皱纹的手在盆里用力地揉几下,一个大团面就形成了。奶奶手中的团面才不像市面上的那么苍白,而是金黄的,散发着光泽,这是奶奶特地给我这个大孙子制作的,这时我会吃力地抱起这个团面,用手使劲搓成一长条,然后奶奶拿起刀娴熟地砍了起来,一个长条就迅速地成为一个个小三角,我呢,拿起这一个个小三角用力一拍,只听“啪”的一声,手上留下一个白印,桌上现出一个面皮。
面皮做好了,爷爷把馅也拌好了,白菜猪肉馅儿,所谓“百菜不如白菜好,诸肉不如猪肉香”,看着这诱人的馅儿,我不禁流下了口水。包饺子了,我用筷子夹起一撮肉馅放入饺子皮当中,学着奶奶的样子,把馅少的一半饺子皮按到馅多的另一半上,往皮子边上使劲一按,再轻握拳头,把两个侧边也使劲一按,嘿!一个半圆形饺子就在我的手中诞生了。边上是薄薄的皮,中间圆圆鼓鼓的裹着一大包馅,金黄半透明中有时一道绿,有时一道红,在红绿相交之中藏着的,定是美味无比!
在无数沸腾的气泡中,一个个饺子变得鼓鼓的,像一只只小肥猪。看着盘中热腾腾的饺子,奶奶笑着对我说:“博呀,咱这饺子里可包着运气、幸福和财富啊……”不等奶奶说完,我立刻抓起一个饺子直往嘴里塞,竟然咬到了一个硬币!我笑着对奶奶说:“奶奶呀,我吃到财富了!”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一声声敬酒令中,一个个饺子中,包裹和传递的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无论去年如何,今年会更加幸福!因为大家都有故乡,有家人,有饺子。在一片片欢声笑语中,在一桌桌天伦之乐中,闻到的都是美好,看到的都是幸福!
我爱家乡的饺子,我爱家乡,更爱我的家人!
【篇二: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朱亦成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嘉兴西塘,虽然我们现在常驻在上海,也融入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但我还是忘不了家乡的美好,还有家乡那美味的“八珍糕”。
我依稀记得孩提之时故乡在我脑海中的画面:美丽的小镇,有桥,有河,有香糯的粽子、甜脆的水菱,有邻家慈祥的奶奶、隔壁调皮的哥哥,但最让我难忘的却是外婆做的八珍糕,那是我儿时最爱吃的美食!
我在外婆腿边踮着脚伸着脖子,望着灶台,只见她把八种药食兼用的药材放在石碾里打磨,那一下下缓慢又有力,渐渐地,药材磨成了粉。接着外婆又把几块冰糖和水一起放进锅中煮。加水,放糖几个动作一气呵成。最后将大米面、糯米粉放进盆中,加上热糖水,和成面团,静置二十分钟后切成糕,就完成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催:“外婆好了没呀,我饿了。”外婆总是慈爱地说:“急不得啊!等它干了才能吃。”二十分钟一到,外婆将面团切了几刀变成糕,我一手抓过一个咬下——好吃!草药味和冰糖交融在一起,一股中草药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而白糖又甜得恰如其分,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几年过去,物是人非,此时的我已是少年了。在去年春节我们回了老家,外婆说:“成成,你过来学学做八珍糕吧!”“我才不要呢!”我颇有些不耐烦。“再不学就没人会了。”外婆皱了皱眉。我忽然想到了什么,来到外婆身边说道:“好,我学!”
说干就干。外婆拿出那个表面龟裂了的石碾,把药材放进去:“来,把这些药磨成粉吧。”这可不是轻松活,很累,但想到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八珍糕,我不禁加快了手脚。接着是煮糖水,和面,静置,成型,切糕,在外婆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也像模像样地完成了八珍糕的制作。整个过程中,外婆一直都是微笑着看着我的,是不是因为外婆感觉八珍糕的制作后继有人了?我也忍不住微笑起来。家人们吃着我的八珍糕赞不绝口,而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份浓浓的情感。
这八珍糕不仅是一种极佳的养生补品,据传说还治好了慈禧老佛爷的病,但这对我来说更是故乡的味道。虽然现在我离开了家乡,而家乡也因为电影“碟中谍”变成了网红小镇,失去了往日的安静和平和,但石碾上的裂纹、八珍糕的美味,无不印刻着时光的年轮,凝聚着传统的坚守,我们家和家乡那份淳朴的气息永远不会变。
我爱八珍糕,我爱外婆,我爱我那美丽的江南水乡:西塘。
【篇三: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张昊
香酥的排骨,鲜红的辣椒,一口下去,舌尖上蔓延着麻麻的、酥酥的感觉,嘴唇却像着了火,勾得我忍不住再吃一口——
这,就是麻辣香锅。
这道地道的川菜,虽然好吃,但做起来格外麻烦、耗时,平时父亲工作太忙,只有春节才能为我们做,所以麻辣香锅成为我们家春节的压轴大菜。
盼了快一年了,今天,爸爸终于拿出准备好的食材:面片、排骨、笋、素鸡、香菇、豆腐、鱼虾等等,过了一会儿,那调料的香味就扑鼻而来了。太棒了,今天终于可以吃到麻辣香锅了!香味越来越浓,突然“嘶啦”的一声,把我从作业界中拽了出来,我的心里痒痒的,排骨是不是已经香酥可口了呢?素鸡是不是已经上色了呢?面片是不是已经入味了呢……
我再也坐不住,索性放下作业,循着香味跑到厨房。爸爸正把豆腐切成小块,使它香嫩可口。他灵巧的双手把所有的食材倒在锅里,用铲子翻炒着,锅中的一切都是红通通的。锅又“嘶啦”一声,像是所有食材在一起欢快地跳舞。我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问爸爸:“爸爸,什么时候才好啊?”爸爸笑着跟我说:“你这个小馋猫,马上就好啦!”说完,爸爸从锅里挑了块排骨塞进了我的嘴里,那味道,麻麻辣辣的。排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我几口嚼完,咽了咽口水,意犹未尽,焦急地盯着爸爸继续翻炒。
锅下的火苗终于慢慢变小,直到没有。家里每个人都情不自禁、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精确地瞄准了自己最想吃的食物。真不愧叫“麻辣”“香”锅,真是又辣又香!只见锅里的筷子你来我往地忙碌着,妈妈天天叫喊着减肥,今天也无暇顾及了;我更是吃着嘴里的排骨,瞅着锅里的藕片,只恨自己一张嘴不够用;爸爸一边吃,一边不时看着我和妈妈,脸上情不自禁地绽开微笑,颇为得意。
爸爸问我,知道为什么过年要做麻辣香锅吗?我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好吃又难得吃嘛!”妈妈摇摇头,微笑着告诉我——麻辣香锅预示着我们今年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就像麻辣香锅里食材与食材之间一样的和睦。
哦,原来如此!
锅中的一切终于空空如也,我们咂吧着火辣辣的嘴唇,轻轻抚摸着圆滚滚的肚子,看着彼此,忍不住会心一笑。
【篇四: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花翊博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多种多样,扫房、贴对联、泡腊八蒜、杀鸡等等。除却除夕夜不提,我印象最深的要说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
不同于现代化的大城市,家乡的年味依然洋溢着淳朴的农家习俗。虽不是张灯结彩、通宵灯火,倒也是处处红火,家家喜庆,年味十足。
作为一个现代人,杀鸡杀猪是见不到了,但从小我就听过一句老话——“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家的街上,不出百步,就能见一辆卖糖瓜的小车。糖也形形色色,主要以圆球形的糖“瓜”和长方形的糖“块”为主。因为要在上海上学,常常不能赶在腊月二十三前回家,但我总不忘和先走的外婆说一声:别忘了买糖瓜啊,我可就盼着它呢!年年如此。
外婆也着实算是买糖瓜的老手了,小铺主再三推荐,她硬是不理会,专挑瓜形和长条的,这也正符合了我的口味。
糖瓜,顾名思义就是一块“小南瓜”似的麦芽糖:挺着它那小肚腩,鼓绷绷的,让人看着就垂涎三尺,欲罢不能;你别看它们长得白净脸,可粘牙得很,一个不留神,就把牙“搭”了上去。
记得第一次,我不知道糖瓜的粘,一口下去,牙粘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可把我急坏了,一旁的外婆却是偷偷一笑。无奈,只得慢慢舔化了。
再来说说长方形的,不同于糖“瓜”,这回,一口下去,真叫嘎嘣脆,又香又甜,色味双全。
受了上回的“苦”,这回我可小心了,一口口慢慢吃。一旁的外婆,又是一阵按捺不住的笑。
我吃着糖瓜,外婆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她小时候过的腊月二十三。
以前,腊月二十三夜里,是要祭灶神爷的:找面平整墙,贴上灶爷的画像,放好供桌,上头放个蜡碗,一旁插上三支香,这就算是备得差不多了。到时候,在蜡碗里放上油,点着了,接着点上香。村里的老妇人们,便会烧起黄裱纸,边烧边说,让灶爷上天后,净说好的,不提坏的,以求来年的平安。待黄裱纸烧净,人们便取一点儿糖粥给灶爷的嘴糊上,算是粘上了他的嘴。最后,烧了灶爷的画像,算是灶爷“上天了”。
想到嘴里甜滋滋的糖瓜,也曾是灶爷的贡品,便禁不住又来了一块。这次,甜中还隐隐透着点骄傲,好歹也是个神仙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更,祭灶神爷的活动,渐渐没了踪迹,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一代代永远浓缩在这小小的糖瓜中了……
【篇五: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唐菡
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外婆家。
一厚沓纯净的面皮,一满碗喷香的肉馅,一脸微笑端坐着包饺子的外婆——这是一提起春节便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画面。
我也算是跟外婆学过包饺子的,只是小的时候,我那些千奇百怪的饺子被丢进锅里后,通常都会像变戏法一般,散了,碎了,无影无踪了,也不知被外婆笑话了多少回。
但我依然喜欢包饺子,自然也是越包越好。
从面皮堆上轻轻掀起一张,软软的,凉凉的,不同于糍粑那么厚实,也不同于馄饨皮那样单薄。再从锅中舀一勺馅儿,均匀地铺在面皮中央,摆成长长的一条,接着在馅两边的面皮上沾上水,对折捏紧,然后从两边向中间将面皮边缘叠出花边。瞧,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完成啦!
我和外婆一个一个地包,一列一列地排,在说说笑笑中很快就包完了,甚至有点意犹未尽。接着,外婆起锅将水煮沸,把饺子一股脑地倒进水里,溅出了一颗颗水珠。看到正往前凑的我,外婆连忙把我往后挡:“小心,别烫着了。”
等外婆揭开锅盖,我又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去看。呀,好多“白鸭子”在水里扑腾呢!只见它们随着荡漾的水纹上下翻滚,“肚皮”也越来越大。这时,外婆往锅里加了一碗冷水,它们立马就老实了,连“啤酒肚”也缩回去了。
外婆盖上锅盖,转过身,笑眯眯地对我说:“囡啊,别着急,煮好了第一个给你吃!”
我开心地守在灶边,看着外婆搅动着锅里的饺子,口水都要忍不住流下来了。当外婆捞起热气腾腾的饺子,我急忙伸手去抓,外婆迅速地拍掉了我的手:“烫!”我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外婆将饺子盛在盘子里,又拿了一双筷子,一起递了给我,笑着说:“来,小馋猫,慢点吃。”我如获至宝,夹起一个元宝似的饺子,轻轻吹了一下,然后咬了一小口,香气和汤汁立即一起溢了出来。外婆连忙问我:“好不好吃?咸淡怎么样?”“真好吃!”我顾不得烫嘴,忍不住狼吞虎咽起来。我一口气干掉了十几二十个饺子,直到实在撑不下了才善罢甘休。外婆在旁边看着我,一边不停地说着“慢点”,一边满足地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也会去各种饭店吃饺子,但是比起外婆和我一起包的饺子,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味道……
当大红的灯笼高挂于屋檐之下,当震耳欲聋的鞭炮敲响新的一年,当热气腾腾的饺子在唇齿之间生津,我明白,这才是让我念念不忘,饱含温情的家的味道。
【篇六: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李潇凌
缓缓撕开墨绿的芦苇叶,轻嗅那带着糯米的清香,细品那黏糊糊、热腾腾的甘甜——这就是端午节我家乡盐城的不用线捆的粽子。
可自从我慢慢长大,接触的美食越来越多,粽子在我的眼中变得平凡了,吃得也越来越少了,以至于我上一次大吃粽子,还是在去年。
去年,有亲朋好友来我家过端午节,我们全家早早地准备包粽子。爷爷问我:“你知道你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吗?”我摇摇头,汉堡?披萨?爷爷说:“嘿,是粽子!我们盐城粽子可跟买来的不一样!”我很好奇,有什么不一样的,形状?味道?我走过去一看,马上有了答案。
只见爷爷拿起三片芦苇叶,叶片在爷爷的蜡黄干枯的手里跳舞,犹如一个绿色陀螺在飞速地旋转,而爷爷的手就是它扬起的“尘土”。爷爷似乎明白我没有看清,就一边慢节奏包着粽子,一边对我说:“饭店里的粽子不都是用绳子捆的吗,我们盐城粽子是用针扎的……”只见三片芦苇叶先是卷成了漏斗形,用糯米和绿豆将漏斗填满,漏斗以外的芦苇叶把漏斗包裹住,再用一片叶子顺着漏斗四周裹一层,最后用针扎入粽中。
顺便说一下,这可不是一般的针,而是粽针——盐城人的神器,它扁扁的,有10厘米长,针孔特别大,把叶子尾部往针孔里穿,针一抽,一个粽子就好了。
震惊和兴奋之余,我更多的是内疚,为什么我只光吃着粽子,而从来没在意过这些细节呢?一个镜头从我脑海里闪过:小时候,我抱怨过端午节没有粽子吃,于是爷爷花了一天时间,包了够我吃一个月的粽子,而爷爷三天都直不起腰来,我却全然不在乎…为什么我从来没有为别人着想呢?
“爷爷,我也来包粽子吧!”我坚定地对爷爷说。我学着爷爷的样子,卷,裹,扎。正当我包好了第一个粽子,兴高采烈地给爷爷展示时,粽子因裹得不紧,散了,米和豆子落了一地。我正尴尬得下不了台时,爷爷笑了笑,然后用他枯柴般的手,手把手教我。包错了,爷爷说没事;包丑了,爷爷说没事;包坏了,爷爷还是说没事……当我可以包出一个像样的粽子时,第一锅粽子已喷香无比。爷爷在旁边乐呵呵地说:“我们潇潇懂事了,能干了!”
品味着这熟悉又陌生的味道,突然,一束强光扫过我的心田,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家粽子与外面不一样,不但是包法不同,还有是我对粽子的喜爱,家人对我的关爱,更源于我们对家乡的热爱!
那天的粽子,格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