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嘉兴,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城市,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丰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革命圣地——南湖,让我带你去看看吧!
走进南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湖心岛。湖心岛位于南湖中心,全岛面积17亩,湖心岛是个人工小岛,远看,岛不大,像湖里的一个大脸盆浮在水面上。岛上有参天大树、鲜艳的小花、绿油油的小草……在湖心岛旁,停着一艘历史悠久的小船——红船。红船是一艘木头游船,船两头微微向上翘,船顶是弧形的遮蓬,中间是用一根一根的木头搭成的。在红船身上,还发生过许多故事。1921年8月2日上午,“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同志在南湖的红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64年,董必武重新来到了南湖,他登上当年的那艘红船,感慨万千,立即挥毫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南湖红船停泊处的岸上,建有一座“访踪亭”,亭内树立着董必武的诗碑,匾额“访踪亭”三字。
南湖里最有名的食物是“南湖菱”。南湖菱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菱角,因为神奇的南湖水,所有造就了南湖菱的特别,没有角,两边圆溜溜的,剥开嫩绿色的衣裳,里面是个白白嫩嫩的小胖子,咬一口,汁水甜到了心里头,清脆可口;烧熟了吃,更是味道绝佳,又香又糯,甜而不腻。
我爱你南湖!爱你的风景、爱你的历史、爱你的美食!
年俗是指春节习俗,春节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又为什么要过年呢!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炮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俗称“腊八”,有着喝腊八粥的古老习俗。喝上一碗腊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北京城还有“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民谚。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过完之后,人们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还会买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爆竹等等。这都是过年的习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街上人来人往的,年味已经十分足了。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过完腊月二十三就过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间还有“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语和习俗。
年是游子的盛会,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有说不完的年俗,道不尽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