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在哪?它在一首首怀旧金曲中,它在一根根质朴发簪上,它在一张张幸福笑颜里,更珍藏在那个四四方方的小铁盒中。
那是一份充满孩童生性机灵和调皮的一段旧时光。而带来这段美好时光的,仅仅是铁盒中一根绽了线的皮筋。每每提到它,总是会想起从前和伙伴在散学后跳皮筋的时光。
当放学铃伴随着日暮黄昏响起时,我们必定会抓起书包跑下教学楼。去哪?操场、家长等候区、旗台下、楼道间……凡是能供我们跳皮筋的地方,无一例外。我们也不会局限在放学后跳,下课的时间、饭后的时间都会被我们用来跳皮筋。因此,总免不了班主任的一顿训责——
“马兰花开二十一……”,又是一个中午,我们照常跳着皮筋。猝不及防地,老师突然推开门,对我们说:“以后吃完饭后就不许再跳了!否则就没收了。”走廊里一时没了动静,大家虽不满老师的做法,可师命难违。最后也只能不得不收起皮筋,心思各异地回到教室。
儿时的心永远是叛逆而躁动不安的。次日中午,仍有同学偷偷带了皮筋到学校。面对老师的质问,只见她们狡猾一笑,解释道:“我们只是用它来翻花绳。”老师听后也就信以为真。午间时分,我在座位上隐约听到楼上有些动静。忙上楼一看,啊,好吧。她们竟然在六楼楼顶跳起了皮筋。那小心翼翼落地的模样令我当场轻笑。
自从我爱上了跳皮筋,我的生活便不再是只有单调的读书生活。当我独自休息在家时,没有兄弟姐妹的我。想玩皮筋的心思在厚重的空气中不断发酵。于是,我“发明”了凳子腿、栏杆等物撑住绳子。在那有节奏的一跳一跃时光中,我体会到了动静相宜的快乐,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感谢它的出现给我带来另一种更美的生活,那是一种有弹性的生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开始学着照料阳台上的绿豆苗、含羞草、小多肉,关注生活之美;我开始出门爬山,笨拙地运起羽毛球拍,体验生活之趣;我开始绘画,独坐窗前听乐曲,发现生活之雅。
如今行走在街头,《小城故事》至今仍传唱不息;质朴的发簪静静地绾起姑娘家的青丝;七彩的泡泡飞舞在儿童的笑颜间。而皮筋啊,它留在了这小小的铁盒中,就像母亲的针线,一头连着过去,令我们怀念旧时光;一头引向未来,让我们展望新时光。
年俗是指春节习俗,春节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又为什么要过年呢!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炮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俗称“腊八”,有着喝腊八粥的古老习俗。喝上一碗腊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北京城还有“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民谚。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过完之后,人们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还会买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爆竹等等。这都是过年的习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街上人来人往的,年味已经十分足了。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过完腊月二十三就过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间还有“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语和习俗。
年是游子的盛会,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有说不完的年俗,道不尽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