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底下有一片美丽的地方,辽阔的草原,像被谁铺在地上一样,一片绿色。
草原上有许多小丘,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远处隐隐传来清脆的笛声,这笛声是那么优美,仿佛在表达一个孩子的心声,让你沉醉在这动听的笛声中,无法自拔。
太阳正在慢慢落下,一个牧童放牧回来,吃过晚饭后,来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不脱蓑衣就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上那数不清的星星与明亮的月亮,陷入了沉思。
只见他手中拿了一把笛子,笛声时断时续,伴随着蜻蜓、蛐蛐、青蛙以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变得格外动听。
这时,这位小牧童又陷入了沉思,凝望着明月。所有过路人都不忍心打扰这位沉浸在美好幻想中的小牧童。
草原上静悄悄的,夜已经深了,可小牧童还是没有要回家的意思,渐渐的牧童已经感到困了,像只小猫一样,卧缩在草地上,闭上眼睛,想象着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慢慢地,牧童伴随着夜晚草原的风景和夜晚的自然“催眠曲”,进入了梦乡。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一年之岁首。春节历史悠久,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贴春联是春节必干的。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把去年的对联撕下来,贴上新一年的春联。贴春联寓意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望,是吉祥的意思。当然,还要贴一个“福”字,“福”是人们对新一年的祝福。而且,不少人家还把“福”贴倒了,寓意为“福到了”,与“福倒了”,谐音,所以才有了把“福”倒着贴这种贴法。
放鞭炮——这可是那些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了。把鞭炮点燃后,便有噼里啪啦的响声,可有意思啦!瞧瞧那些小孩子们笑得多欢哪!说起放鞭炮,你知道它的来由来吗?相传很久以前,小镇每到达这一天,就会有一只妖怪——夕,出来作祟,人们都很怕它。终于,有一天一个老爷爷在夕出没之时,放起了鞭炮,将夕吓走了。这就是“除夕”。从那以后,放鞭炮便成了这一天的习俗。
当然,春节的压轴戏——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的主菜就是饺子。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团圆福禄,相传为东汉的张仲景发明,原名为“娇耳”。到了春节,一家人围在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谈论着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打算——真是温馨啊!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