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到过平原,不知有鹰可以翱翔于九天之上。
未曾到过沙漠,不知海市蜃楼可以如梦似幻。
这里是江南,近望不见雄鹰翱翔,远望不到广袤无垠如梦似幻。可是江南的春景,甚似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江南的柔情,惟有到过水乡才能读懂。犹记得,乘着一叶小舟,泛舟水乡。这儿的站点,很美。
驶风船上,飞驰而过的,是饱含柔情的江南。随波荡漾,望见一架长桥,横穿两岸,湖光掩映,映照着小桥。游览周庄,闻到清芬的香气,想必是岸边的芦苇吧。微风徐来,露珠在水草间滚动,鱼儿嬉戏追逐,蜻蜓贴着水面起起落落,遥望远处,不时有水鸟翩跹翔集。因为被陶醉吸引的缘故吧,我拿起船桨,奋力“争渡,争渡”,欲放眼周庄。这儿的柔情,真的很美。
盈光满地,忽见流星划过天际。入夜,家家户户挂起灯笼,红得似火,映衬得江南生机勃勃。江南是古朴的,也是悠久的,更是透着平静与繁华的。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岸边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是古色古香。亦是被深深吸引的缘故吧,本是满满的钱囊现已空空如也。望着江南的夜,江南的春,不禁吟诵起苏轼的“浩浩手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手如遗世独之,羽化而登仙。”这儿的古朴,很美。
舍舟登岸,融入江南人群中。只见一个妇人惬意地斜坐在躺椅上,温柔地抱着孩儿,喃喃细语,目光却不时慈祥地望向一旁玩耍的大儿。陶醉在江南柔情中,望得出神,不禁想到丰子恺“衔泥带得落花归”。在江南水乡,最爱在一抹晚霞、数点归燕的日落时分,站在岸边看摆渡人倚在小舟旁,短笛声声,吹出清脆的曲调。多少回,我陶醉在这脉脉余晖与悠悠笛声的江南水乡里。时光飞逝,小巷的道路在变,房屋在变,面孔在变,但亘古不变的是人们的深情柔情。哦,它也在变,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暖意融融。这儿的人情,很美。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子在屋梁之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的天。”这便是江南水乡。江南的春,美得轻柔洒脱,美得如梦似幻,美得如痴如醉。
哦,这儿的站点,真的很美。
【篇一:扫墓】
马梓皓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今天却风和日丽。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全家一起去扫墓。
一路上,我就在想:这个坟墓是什么样子的呢?和秦始皇的坟墓一样,也是一座山吗?到了那里,我才发现没有那么大。它的前面是一堵“墙”,墙的后面是一个“小土堆”,土堆的四周是水泥,顶部是泥土。爸爸说,泥土可以让后人扫墓的时候除草、插幡,水泥可以让泥土不流失。
扫墓开始了。爷爷用铁锹把墓地侧面和后面的草给除光了,又撬了土按在了“土堆”上,然后找了一根细竹枝做成旗杆插在上面,最后挂上幡。大伯伯则先用铁锹把墓地前面的草除光,再把那里打扫干净,点上蜡烛和香,供上青团子和香蕉,最后烧元宝,请太公太婆一边“吃”香蕉和青团子一边“拿”钱。我们依次拜了拜,又许了愿:请他们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
经历了这一次扫墓,我终于明白秦始皇的坟墓为什么那么大了。因为大家每次扫墓,都要在坟墓上添一把土。给他老人家扫墓的人肯定特别多,大家每次都添一把土,几千年下来,墓肯定大得像座山了。
【篇二:洗豆沙】
胡真需
今天是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可不是大诗人杜牧笔下的“雨纷纷”,而是一个艳阳天!因为天气,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许多。可是,我们照样要过清明。
一大早,我们便出发去了奶奶家,去做青团、扫墓。我最喜欢吃豆沙味的青团子啦!绿绿的团子皮包裹着紫色的豆沙,一口咬下去啊,嘴里满是又香又甜的、热乎乎的豆沙。你们知道豆沙是从哪儿来的吗?哈,它是我和爸爸洗出来的!
我们把红豆洗干净,放到锅里煮。当它变得有原来四倍大的样子时候,颜色也更紫了,原来是豆脐的地方炸开了。我们就把它盛起来,装在一个装着水的大盆里,不断地揉捏,直到子叶和豆皮完全分开。子叶变成泥后,再把它倒进一个漏篮里,把汁和渣分开,汁装进一个红桶里,渣扔掉。我把手伸到桶里,发现桶底有一层厚厚的像泥沙一样的东西。爸爸说,这就是豆沙。我们又把汁倒进一个大口袋,使劲把水挤干,剩下的就是豆沙了。奶奶又把它放进锅里,放入猪油、红糖一起炒,就成了香甜可口的豆沙。
用豆沙包的团子甜甜糯糯的,可好吃了。
【篇三:包青团】
罗童睿
清明节是我国的的传统节日,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就是包青团祭祖。
先做准备工作,外婆和好面粉,和好的面粉是淡绿色的。她又把要包的馅放在锅里炒好。
一切准备就续,我们开始包青团。我先看着外婆做,然后学着她的样子做了起来。我先拿一点粉团,揉成一个小球。接着,用大拇指在球上摁个小洞,再把大拇指放在里面快速转,外边用其他手指在边沿飞快地“奔跑”。一会工夫,面团就变成了一个张大嘴巴的皮球。然后,我把馅放进去,最后让大皮球的嘴巴合上,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
开始蒸青团了,大约蒸了几十分钟,厨房里弥漫着蒸汽,像在云中一样,空气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外公掀开锅盖,那阵香味扑鼻而来。望着亮晶晶的青团,闪着深绿色的光,我真舍不是吃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