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165

读完《西游记》,我脑中总是浮现着武艺高超的孙悟空、会耍小聪明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等栩栩如生的形象,然而最让我难忘的却是那��嗦慈善,又显得顽固不化的唐僧。

在“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一章节中,唐僧听到小孩子的求救声,叫声很凄惨。唐僧虽然吸取了教训,听了孙悟空的话,一开始没有理睬。可是叫声源源不断地传来,而且越来越凄惨,唐僧忍不住又大发慈悲,把悟空的告诫抛到九霄云外,找到红孩儿,就要带着他走了。谁知,好孩子刮起一阵妖风,顿时飞沙走石,卷走了唐僧,唐僧差点就被红孩儿吃了,亏得孙悟空三人费劲心力,想尽办法,最后搬出了南海观音菩萨,收了红孩儿,这才算是完事了。

唐僧有慈善之心,固然令人敬佩,但他总是人妖不分,同情心泛滥。甚至孙悟空打死了众多妖怪都已经现出了原形,比如白骨精这样的妖精已经破绽百出,他还是人妖不分。唐僧还爱动不动就赶走对他忠心耿耿的孙悟空,有时看得人真是可气,气他的固执己见,顽固不化。他自己应该知道是肉眼凡胎,看不出妖怪,不能固执,不能不听具有“火眼金睛”的大徒弟孙悟空的话。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头,我们要善于接纳别人的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一件事。那天下午,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一个男孩像疯一样地快跑,后面的奶奶边追边喊:“不要跑,路不平,要摔跤的,不要再跑了。”可是男孩估计是发脾气了,就是不停步,突然“砰”的一声,他摔倒了,这时嘴巴里不停地叫“奶奶”,奶奶扶起他时,我看到两个膝盖都擦破皮了,发红了。哎,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劝告,总是会有苦头的。

我合上书,悟到了一个道理,唐僧好多次被抓,大都因为固执,固执的人一定要以此为戒,凡事要有个度,不要过于固执,就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话也不完全对,要是我们走的方向不对,就应该听别人的建议,而不至于犯了“南辕北辙”的方向性错误。

假若不愿做四月天,何不试试三月的凉风与五月的湖水,不能同时送去温寒、普照和甘霖,至少也能在自然的吹送中,送去清凉与澄澈,让人们的脸上,绽开四月的笑颜。

自打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就被寄以各种不同的期望,父母希望你当医生,爷爷希望你从军,奶奶希望你为人师……

从孤立的角度看,这些要求似乎不难达到,但若统而观之,这些要求难以同时满足。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面对不同的要求而犯难,就如民谣所言: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面对此类诸多要求,如何抉择与行动便成了一大难题。多数人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会感到无所适从,每一个人的要求都想满足,无论哪个人都想顾及,免至得罪。于是有人开始了尝试。同时从多个基点出发,想要满足不同的需求,但可知这毕竟是不现实的。目标冗杂的结果就是一项要求都得不到满足。而若想达成目标,必将要会舍弃一部分要求,而这便又会招致不快,因而如何把控取舍的度,就成了关键问题。

有人在窗台上养鸟,有人养花,有人放上一个杯子,接了雨水,养十万个微生物,都是趣味,都是慈悲。然不久之后,定有猫从窗台掠过,偷走那鸟;有风席卷而来,吹落那花;有太阳普照,蒸干雨水,剿灭十万个家庭,这些都是缘分,都是永恒。你一翻身,便压倒一片星辰。

最好的哲理,从来都是在生活中。对待不同的要求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既然知道同时满足不同要求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就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选择合适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再以此延伸,在迎合最初的出发点的同时,寻求与其他要求的契合点,以此作为支点,分叉延伸,形成不同的基线,最终做到在大体上符合大部分人的要求。

假若不愿做四月天,何不试试三月的凉风与五月的湖水,不能同时送去温寒、普照和甘霖,至少也能在自然的吹送中,送去清凉与澄澈,让人们的脸上,绽开四月的笑颜。